工作臺長達數十米,寬約五米,表面光滑如鏡,卻又不反光,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工作環境。在這張工作臺的兩側,密密麻麻的機器人正在進行著精細的工作——修繕受損的書籍、修復古老的字畫、分析和數字化珍貴的手稿。每個機器人都有特定的功能,有些配備了高精度鑷子和微型工具,能夠修復撕裂的書頁;有些裝有掃描器,可以創建書籍的高精度數字副本;還有一些似乎在進行材料分析,檢測紙張的成分和狀態。
這些機器人不是簡單的自動化工具,而是具有高度智能的專業系統。它們的動作精準得令人驚嘆,能夠處理最脆弱的古籍而不造成任何額外損傷。在修復一頁古老的羊皮紙時,一個微型機器人用激光以微米級精度切除霉變部分,然后另一個機器人立即補入特制的仿古材料,整個過程流暢如行云流水,展示了極致的技術完美。
“這是蛋殼圖書館的修復中心,“夸父介紹道,“這里處理的主要是那些已經受損但具有特殊歷史或文化價值的書籍和文物。每一項修復工作都遵循最嚴格的標準,在保持原物原貌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保護和加固。“
在工作臺旁邊,異能者們發現了一個金屬銘牌,銘牌的表面鑲嵌著某種發光材料,上方投射出一個全息影像。這個影像不僅包含文字信息,還有動態的圖像和視頻,展示著蛋殼圖書館的歷史和功能。眾人圍在銘牌前,認真閱讀這些介紹。
根據簡介的內容顯示,“蛋殼“這個名字來源于一個古老的隱喻——圖書館如同一枚蛋殼,保護著人類文明的種子,等待它在適當的時機重新發芽、生長。這個名字滿載深意,暗示著圖書館不僅僅是知識的收藏處,更是人類文明在可能的危機后重建的基礎。
蛋殼圖書館的藏書幾乎涵蓋了人類歷史上所有已知的書籍、手稿和重要文件。從古地球時代的楔形文字泥板,到中世紀的手抄羊皮書,從啟蒙時代的科學論文,到太空時代的技術手冊,從最早的文學作品到最新的科學研究,應有盡有。這些藏書不分語言、不分學科、不分流派,只要對人類文明有價值,就會被收入館藏。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珍貴的知識遺產都有多種保存形式。幾乎每一樣藏書都同時擁有紙質版和電子版,確保內容的完整保存。而且,無論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每一種都有十幾個甚至更多的備份,這些備份以各種形式存儲在不同的位置,創造出一種近乎完美的冗余保護系統。
全息投影展示了圖書館的應急系統:如果末日游輪出現了危機,圖書館的人工智能系統會立即評估威脅級別,然后根據預設的協議采取相應行動。在極端情況下,備份系統會通過游輪內部的發射系統,將封裝在特殊保護容器中的知識備份發射到宇宙空間,像種子一樣散播開來。有些備份會被定向發送到已知的人類聚居地,有些則會通過空間傳送裝置隨機送往不同的人類星球,確保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人類的知識遺產也不會完全丟失。
“這就是為什么叫蛋殼,“周全若有所思地說,“就像鳥類在危險時會把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增加后代存活的機會一樣。“
“正是如此,“夸父確認道,“人類的智慧結晶比任何物質財富都更珍貴,值得我們用盡一切手段去保護。“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簡介還提到,蛋殼圖書館不僅僅是藏著人類所有的書籍,還擁有人類世界最先進的管理系統。整個圖書館的環境控制精確到每個區域、每個書架、甚至每本書的具體需求。一本古老的紙莎草手稿和一本現代印刷書籍需要的保存條件完全不同,圖書館的系統能夠為每一種材質的書籍提供最理想的環境。
氣溫和shi度都會恒定在最適合各類書籍保存的范圍內,不同區域有著微妙的差異,創造出一種環境梯度,滿足不同材質書籍的特殊需求。空氣中的塵埃、微生物和有害氣體都被復雜的凈化系統過濾,確保沒有任何外部因素會加速書籍的老化或損壞。光線的強度、色溫和照射時間也經過精心計算,既能為閱讀者提供足夠的亮度,又不會對書籍造成光損傷。
全息投影還展示了一個更驚人的事實:異能者們目光所及的書籍實際上只是整個館藏的一小部分。絕大多數藏書都存儲在“恒定異空間“中,這是一種介于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特殊維度,條件恒定,不受外界變化影響,是保存珍貴文物的理想環境。只要需要,這些存儲在異空間的書籍可以通過圖書館的空間傳送系統隨時召回,或者允許讀者直接進入異空間查閱。
“我可以演示一下異空間存儲系統,“夸父提議道,“請告訴我你們感興趣的任何主題或書籍。“
“我想看看古地球時期的機械工程學著作,“余任飛說道,他一直對古老的機械技術有著特殊的興趣。
夸父沒有回答,但圖書館的地面上突然出現了一個發光的圓環,直徑約一米。圓環內的空間開始波動,就像水面一樣泛起漣漪,然后逐漸形成一個垂直的光柱。幾秒鐘后,光柱消失,地面上出現了一個精致的玻璃展示柜,內部漂浮著幾本古老的書籍。
“這些是古地球時期工業革命階段的機械工程學著作原版,“夸父解釋道,“包括沒有結束,請!
穿越門戶的一瞬間,眾人瞬間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他們站在一個巨大的圓形大廳中央,周圍是環形的展示區,一層層向上延伸,形成螺旋上升的參觀路線。大廳的中央區域是開放的,讓參觀者可以一眼望到頂部的穹頂。整個空間設計既宏偉又和諧,白色大理石與金色金屬的完美結合,營造出一種莊重而神圣的氛圍。
燈光柔和而均勻,沒有任何刺眼的亮點,也沒有明顯的陰影,仿佛光線來自空間本身,而非具體的光源。氣溫適宜,空氣清新,隱約可以聞到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香氣,可能是某種用于凈化和保護文物的特殊成分。整個空間寂靜無聲,只有參觀者的腳步聲在大理石地面上輕輕回蕩。
但最令人震撼的,是大廳中央展示的文物——青銅器。
一些無比巨大的青銅器矗立在中央展區,形態各異,但都散發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這些青銅器不是放在普通的展示柜中,而是懸浮在空中,被某種看不見的力場支撐著,緩緩旋轉,讓參觀者可以觀賞到每一個角度的細節。每件青銅器周圍都有一層微弱的保護場,既不影響視覺效果,又能確保文物的安全。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位置的一尊巨大青銅器——一座方形的大鼎,高約兩米,寬度接近三米。鼎身上雕刻著繁復的圖案,描繪著古老的儀式場景、狩獵活動和神話傳說。鼎的四角各有一個造型奇特的獸面,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會發出吼叫。整個大鼎呈現出一種深沉而神秘的青銅色澤,表面有著歲月留下的自然氧化層,卻不見任何損傷或缺失。
在大鼎旁邊,一個全息投影提供了詳細的說明:這是中國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是已知最大的商代青銅器,曾被用于重要的祭祀活動,象征著最高權力和神圣地位。投影中還包括了司母戊鼎的發掘歷史、文化意義和技術分析,讓參觀者能夠深入了解這件文物的方方面面。
“我的天啊,這就是司母戊鼎?“一名來自東方文化背景的異能者驚呼道,“我在學校教科書上見過它的照片,但親眼看到太不可思議了!“
不遠處,另一組青銅器同樣引人注目——一套完整的青銅鐘,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是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共65件,是古代中國最復雜和音律最完美的青銅樂器之一。全息投影演示了這套編鐘的使用方法,甚至播放了根據歷史記載還原的古曲,悠揚的鐘聲在大廳中回蕩,帶著穿越千年的滄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