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通判臉上笑著,心里卻已經(jīng)在罵娘。
他不過是迎合王申,如今倒成了他心急,這王申簡直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心里再不滿,也只能與大家一同笑著揭過。
王知府道:“看看究竟是何人能如此得趙通判賞識。”
等卷面名字漏出來,看到“陳硯”二字時,趙通判眼前一黑,險些一頭栽倒。
王知府又是“咦”一聲,“又是只有九歲?”
再對比周既白的文章,王知府感慨:“九歲便可將文章寫得如此老辣,實乃神童!”
旁邊一位師爺笑道:“大人,此子正是平興縣有名的陳神童,如今在東陽也是赫赫有名。”
王知府有了興致,再一追問,就知周既白對高家說的那番話,還有和寧余縣那些士子的沖突。
只是聽到這兒,王知府內(nèi)心升騰起的火被一盆涼水給撲滅了。
自己任上出了神童,那可是大大的給他長臉面。
若是一路中秀才中舉,也是他的一份大功績。
按理來說,他是要點為案首的。
如今他跟高家對上了,若真點了他,豈不是與高家作對?
難得出一個神童,要是不點他,實在糟蹋了一個神童。
王知府心中掙扎片刻,目光就落在了趙通判身上。
他臉上就帶了笑意:“趙通判果然好眼光,竟發(fā)掘了一名神童。”
趙通判的胸口仿佛一直被人吹氣,脹得生疼。
知府這是要讓他當(dāng)替罪羊。
他怎能坐以待斃?
趙通判當(dāng)即道:“此子文章雖寫得好,然年紀(jì)實在小,若點為案首,怕是往后要恃才傲物,實在不利于他,不如將他黜落,磨一磨他的性子,往后方才能成朝廷棟梁。”
他是絕不會為了一點臉面得罪高家。
王知府感慨:“還是趙通判有愛才之心,竟已經(jīng)想到要將其培養(yǎng)成棟梁了。只是趙通判未想過,他乃是農(nóng)家子,家中供其讀書實屬不易,若將他黜落,若是他家中以為他沒什么資質(zhì),不供他讀書了,豈不是我等有怠朝廷,有怠君父?”
趙通判臉色大變,哪里敢接此話。
其他人紛紛附和:“如此神童萬萬不可埋沒。”
“要磨性子也該讓其成了童生,給了家人念想后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