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鄴笑道:“辛將軍久在隴右,怎么看這個消息?”
“殿下,隴右的老將都知道,吐蕃人一直就是用天竺人來練新兵,讓新兵去對陣比較弱的天竺軍隊,卑職覺得如果消息是真,這里面有兩層意思,
巡視難民
李鄴在家里呆了半個月,又再次啟程前往靈州,目前河北難民問題是隴右的重中之重,李鄴在看望了自己的新生的兒子后,又起身前往靈州。
這一次他依舊是帶著清羽同去,清羽騎馬跟隨李鄴,沒有乘坐馬車。
四天后,李鄴抵達了豐安鎮,豐安鎮隸屬鳴沙縣,一直是朔方節度府的采礦重地,目前有近兩萬人在這里采礦。
一個是銅鐵礦的銅鐵礦,還有一處露天煤礦。
豐安鎮就是今天的寧夏中衛縣,煤炭儲量十分豐富,品質也極高,朔方節度府派軍隊在這里小規模開采煤礦,主要是用作冶煉燃料。
李鄴站在高處,望著遠處數千人在挖掘煤炭,將一筐筐煤炭放在大車上,再由大車運往數里外的黃河邊。
李鄴在路上一直在考慮難民的過冬問題,把難民暫時放在靈州也是他們再三考慮的結果,把難民直接帶回隴右不現實,主要時間上來不及。
而靈州百姓在安史之亂后,朔方軍被調走,他們沒有了安全感,跟隨天子大量南遷關中和漢中,現在靈州人口稀少,正好可以安置百萬難民,考慮靈州連后來的幾百萬西夏國人都能養活,安置百萬難民問題也不大。
但最難的就是今年冬天,朔方的冬天很寒冷,被大雪覆蓋,怎么熬過今年冬天是重中之重。
過冬的關鍵就是取暖,取暖就需要燃料,木材、牛糞、駱駝糞都是燃料,李鄴又考慮到了煤炭,燒煤無疑是最好的,方便、干凈,做成煤球或者蜂窩煤更是方便。
但燒煤也有問題,那就是不能在房間里燒,會中毒,只能在外面做飯,當然,安全問題可以宣傳,讓大家明白會中毒,自然就不會在大帳內燒煤了。
這時,親衛首領王松騎馬奔來請示,“殿下,我們還去照壁山嗎?”
“想去鐵礦看看嗎?”李鄴笑問旁邊清羽道。
“我跟著夫君,我自己無所謂。”
李鄴便對親兵道:“這次就不去了,直接去靈州!”
一個時辰后,隊伍再次起身前往靈州,三天后,李鄴一行抵達了靈州。
靈州這幾個月的變化著實讓李鄴嘆為觀止,先是在兩萬士兵和五萬民夫的努力下,在靈武縣周圍構筑了十座板墻式軍營,每一座都十分龐大,周長近二十里,可以容納十萬人以上。
板墻式軍營不像城墻還要厚度,它不需要厚度,就是用木頭為骨架,用泥土加上麥秸夯制而成,曬干后非常結實,它最大的作用不是為了安全,而是抵御寒風。
大家都有經驗,只要冬天沒有風,雖然氣溫很低,但在溫暖的陽光下,也并不覺得寒冷,可是一旦有了強勁寒冷的西北風,會把人凍僵。
所以構筑板墻式軍營,無疑是最快捷也是最實用的辦法。
遠處還在構建幾座新的板墻式軍營,目前靈州已經超過百萬難民了,十座難民大營比較擁擠,需要增加新的難民大營。
可能在中原,百萬難民也最多蓋三四座大營就頂天了,每座難民營擁擠不堪,屎尿橫流,垃圾成堆,臟亂污濁到極點,一方面是接收方的財力問題,無法承受這么多難民,但更重要是態度問題,地方官府都是被動接收難民,能接收就不錯了,想住好一點,怎么可能?
但河隴這次接收難民是主動接收,一方面是要解決河隴人口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要獲得兵源,再一方面主公李鄴也能因此贏得天下名聲。
名聲太重要了,劉備當皇帝天下歸心,一點阻力都沒有,你讓劉表或者劉璋登基當皇帝試試看,口水不淹死他們才怪,這就是天下名聲不夠。
宋江文不行武不就,資歷也比不過林沖,憑什么當梁山老大,靠的就是及時雨的名聲,靠的是他背后站著一個團隊,靠就是晁蓋受傷后,他在病榻前哭了三天,死活也不肯請醫生的心黑毒辣。
目前朔方這邊是劉晏負責,陳渙負責路上的難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