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李璘要去奪取揚州和江南東道,這完全是和朝廷對抗,如果能成功,季廣琛倒也愿意跟隨,可他根本不看好李璘,這就不是一個能做大事的王爺,遲早會敗亡。
季廣琛決定離開李璘另謀出路了,鳥擇良木而棲,季廣琛的目光落在魯王李鄴身上,江夏之戰(zhàn)也讓他看懂了李鄴,李鄴的策略是逐而不滅,把李璘趕去江南,牽制朝廷的精力,為以后東擴埋下伏筆,可謂一石數(shù)鳥,策略十分高明,這等雄主才是自己要投奔的人??!
尤其李鄴是從安西過來,這讓長期在西北為官的季廣琛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親切感。
季廣琛決定交一份投名狀,投靠李鄴了。
這時,一名年輕男子匆匆走進書房,躬身行禮,“參見父親!”
這名年輕男子便是季廣琛的次子季春之,季廣琛有二子一女,長子季壽之出任袁州萍鄉(xiāng)縣令,次子季春之則跟在他身邊,替他分擔一些州事,他還有個小女兒,前年嫁給了荊州魏仲犀的長子,這件事他卻沒有告訴李璘。
季廣琛取出一封信遞給次子季春之,囑咐他道:“你去一趟漢陽,把這封信交給魯王殿下,要親手交到他手下,你坐船去,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跟蹤,立刻把信毀了,明白了嗎?”
季春之點點頭,“孩兒明白了!”
他遲疑一下又問道:“父親不打算去揚州?”
季廣琛嘆口氣道:“跟隨李璘遲早會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何苦呢?”
“可李璘是天子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不至于吧!”
季廣琛冷笑一聲,“他們李氏皇族連親父子都可以同室操戈,何況親兄弟,你去吧!路上當心點?!?/p>
季春之醒悟,連忙躬身行一禮,“孩兒明白了,這就出發(fā)!”
季春之匆匆走了,季廣琛久久注視著荊襄地圖,其實他也知道李鄴并不等于朝廷,他需要做出一個選擇了。
人才難得
實力才是地位最好的解釋,江夏一戰(zhàn)后,洞庭湖周圍以及湘江沿岸的州縣紛紛有動靜了,各地州官、縣官成群結隊來漢陽覲見魯王李鄴,就如同他們之前結隊去覲見永王李璘一樣。
一連七八天,李鄴都在接見官員,盡管他心中十分厭煩了,但他還是得打起精神接見這些官員,他也知道這些官員是依附強者,并非依附自己,但這是官場的定律,李鄴也無所謂,只要這些官員準時將稅賦錢糧送來就足夠了。
這天上午,他在接見郴州刺史和長史,郴州位置緊靠嶺南,十分偏遠,但郴州有好東西,它有唐朝的三大銀坑之一,桂陽銀坑,年產(chǎn)白銀數(shù)十萬兩,還有銅礦,產(chǎn)量也不小。
刺史姓蔣,開元二十年進士,他告訴李鄴,十天前就動身了,直到今天才抵達漢陽,其間還翻山越嶺,歷經(jīng)艱辛才來到漢陽。
蔣刺史和韓長史再三邀請李鄴去郴州視察,李鄴當然明白他們的用意,是讓自己去實地解決問題。
“郴州沒有河流和外界聯(lián)系嗎?”李鄴笑問道。
“有河流!”
蔣刺史連忙道:“郴水流經(jīng)郴州的大半地區(qū),最后注入湘江,但問題是,郴水有一段河道無法通航,最長時有三百里,歷屆官府陸陸續(xù)續(xù)清理,現(xiàn)在大概還有五十里左右無法通航?!?/p>
“什么原因不能通行呢?是山區(qū)河水的落差嗎?”
兩人搖搖頭,“倒不是河水落差的問題,而是郴水的河水普遍太淺,河道中全是巨石,連竹排筏都不能走,前面治理好的可以行船了,但最后這一段必須要肩扛人背過去,如果能把這最后一段河道解決了,那至少可以用船只把各種物資運出去、運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