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鄴很了解南霽云,如果讓南霽云斷后,他一定會去救援辛鄺,那他和辛鄺都會全軍覆滅,必須讓南霽云先渡河,這個時候,任何猶豫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
李鄴又命令鷹擊郎將劉春云率兩千長矛軍斷后,他也率領大軍向北岸撤退。
在兩天前,尚結贊率領六萬大軍趕到了大斗城,他并沒有派軍隊去支援大斗拔谷,而是在大通河兩岸布下了一個天羅地網,在唐軍半渡時發動攻擊。
此時,四個地方都在爆發激戰,首先便是辛鄺的兩千軍被兩萬吐蕃軍包圍。
尚結贊親自率領一萬五千軍向南岸渡口發動進攻,劉春云率兩千軍拼死抵擋敵軍的進攻。
北岸也有一萬吐蕃軍在論莽熱的率領下對尚未渡河的唐軍發起突襲,在大斗拔谷口,也有八千軍隊在和留守的兩千唐軍發生了激戰。
李鄴渡過了大通河,這時,南霽云已經率領三千軍隊趕去救援大斗拔谷,李鄴問留守的大將關沛道:“有多少敵軍?”
“具體不是很清楚,估計大概有萬人左右,進攻很犀利,卑職無奈,點燃了一千壇火油,才把他們逼退。”
駱駝過不了浮橋,它們攜帶的火油和糧草都被卸下,在關鍵時刻,關沛下令敲碎火油甕,并點燃了火油,拋入所有的草料,形成了一條火墻,這才暫時逼退了敵軍。
“做得不錯!”李鄴贊許道。
這個時候一定要果斷,寧可毀了火油,也不能讓對方得到。
這時,一名校尉奔回來稟報,“啟稟殿下,劉春云將軍不幸陣亡,敵軍已經占領南岸渡口,斷后士兵已全軍覆滅。”
李鄴長嘆一聲,無奈令道:“全速撤退!”
一萬多軍隊向大斗拔谷疾速撤退,三千騎兵在關沛率領下斷后,大軍且戰且退。
大斗拔谷口也同樣爆發了激戰,八千吐蕃士兵從西面偷襲而來。
但被唐軍哨兵發現,緊急敲響了警鐘。
守衛谷口的兩千唐軍士兵和八千吐蕃軍爆發了激戰,雙方皆傷亡慘重,但吐蕃軍人數卻遠遠壓倒唐軍,唐軍抵擋不住,被殺的節節敗退。
就在萬分危急之時,南霽云率軍趕到了。
吐蕃軍后背被襲,殺得他們措手不及,谷內唐軍見援軍已到,開始絕地反擊,在前后夾擊之下,吐蕃軍倉皇向西撤退。
四更時分,李鄴的軍隊全部撤回了大斗拔谷。
整個軍隊都情緒低沉,雖然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真的面對慘痛損失,誰也無法淡定自若。
吐蕃軍不留戰俘,這一戰唐軍有六千人陣亡,包括鷹揚郎將辛鄺和鷹擊郎將劉春云也不幸殉國,尤其劉春云也是裴氏家將之一,跟隨李鄴多年,忠心耿耿,他剛剛接任李西岳的親兵郎將就不幸殉國,讓李鄴痛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