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實驗型高能量密度微型固態電池”,必須熟悉其“體積能量比”、“充放電曲線”、“極端溫度穩定性”、“安全認證”等細節,并能“專業地”討論其應用于小型無人平臺的“前景”。
至于“特種防護納米涂層溶液”,要能解釋其“疏水疏油”、“抗電磁干擾屏蔽”、“極薄涂層不影響散熱”等“神奇”特性,并編造出合理的應用場景。
他反復練習著充滿專業術語又帶著商人圓滑的推銷話術。
如何將“致命組件”包裝成“前沿科技產品”?
如何引起潛在“客戶”的興趣,又不至于過度熱情引起懷疑?
如何在交談中不著痕跡地套取信息,方便隨機應變?
最關鍵的是刺殺手段。
將微型高爆戰斗部偽裝成無人機電池或核心部件,利用圖傳系統實現精準末端制導,這是最可行的方案。
但如何確保在重重安檢下,將核心部件帶進展會并完成最后的隱秘組裝?
如何在西爾斯基出現的極短時間窗口內,完成鎖定、突防和撞擊?
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致命變數。
彼得羅夫的角色是“鳳凰公司”駐烏克蘭的“業務聯絡人”。
他需要以假身份,在“積極”地“采購”一些基礎、常見的無人機部件。
然后,利用在安全屋準備的簡易工具對這些部件進行一些外觀上的、非功能性的“修改”——
比如重新噴漆、貼上“鳳凰”的標簽、或者用外殼包裹一下。
這些被“改裝”過的普通部件,將作為“鳳凰公司自主研發的樣品”擺在展臺上,用于撐門面和吸引眼球,掩蓋他們真正“核心技術”的來源可疑性。
還有一個無解的難題——
炸彈的最終安放點。
西爾斯基在展會現場可能的動線?
哪些地方是安保死角或相對薄弱環節?
如何在攜帶炸彈核心部件通過入口的X光機、金屬探測器、爆炸物嗅探犬以及SBU特工肉眼盤查?
如何在會場內部無處不在的監控和人流中,完成最后的激活和定位設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外圍軍警的重重警戒線更是幾乎斷絕了遠程操控無人機從會場外發起攻擊的可能性。
他感覺自己在設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迷宮。
就在兩人沉浸在高強度、高壓力的偽裝與策劃中時,房間角落那臺老舊電視機突然提高了音量。女主播的聲音帶著一種刻意渲染的凝重:
“插播重要新聞!烏克蘭國家安全局(SBU)今日宣布破獲一起重大間諜案件!一名涉嫌為俄羅斯情報機構效力、并直接參與策劃了上月針對我國關鍵軍事設施的無人機襲擊事件的叛國者已被抓獲!”
屏幕上出現了一個被兩名全副武裝、頭戴面罩的特工緊緊押解著的男子。
男子穿著皺巴巴的襯衫,頭發凌亂,臉色慘白,眼神渙散,嘴唇哆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