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的時候帶著靈柩,路途需更小心。陳標回到應天時已經(jīng)九月底。再過三個月,朱元璋就要登基了。
陳標滿懷希望,等著觀看朱元璋的登基典禮,卻被他敬愛的主公催著去北平當知府。
陳標的小臉立刻就垮了。
這可是洪武皇帝的登基典禮!會寫進課本里的東西!我怎么能不在場!
我陳標為主公出了這么多力,開國典禮上怎么能沒有我一席之地!
我不服,我不滿,我要裝病!
陳標罵罵咧咧,朱元璋苦笑著安慰自家兒子。
老實說,如果他不是朱元璋而是陳國瑞,也認為主公頗不厚道。
就算需要標兒去北平坐鎮(zhèn),也可以讓標兒臨時回來圍觀臨時典禮啊。這是多大的榮耀,標兒難道不配嗎?
配,配極了。陳標不僅配站在大臣里當吉祥物,還配和朱元璋一起祭天呢。
朱元璋心虛極了,給陳標放了一月的家,讓陳標十月底再出發(fā)去北平。
陳標便丟掉所有工作,除了給將領們掃盲,連小學里的教學工作懶得過問,全交給了“太子伴讀”。
反正他離開應天的時候,教學工作都交給了“太子伴讀”。
朱同、劉璉、宋璲三人跟隨陳標,本來是聽從陳標教導,成為陳標左右手,居然被陳標都去管應天小學和將領掃盲班。
三人叫苦不迭,但連教學工作都做得磕磕絆絆,不敢要求陳標給他們安排更多的事。
在得知陳標是北伐第一功臣,還罵死了陳祖仁之后,他們就更不敢質(zhì)疑陳標的安排。
待明王登基后,應天小學將升格為國子監(jiān),但并非以往朝代的國子監(jiān),而是分成小學、中學、大學。
小學為勛貴官宦子弟啟蒙,中學可以推薦優(yōu)秀的舉人入學,大學就是官員再培訓的地方。
明王成為大明皇帝之后也會開科舉。進士以往會進入翰林院進行再教育,優(yōu)秀者會授官。
現(xiàn)在翰林們也要進入大學再教育,大學分走了部分翰林院原本的功能。
之所以說“原本”,是因為翰林院后來幾乎失去了“再教育”的功能,成了許多翰林混日子熬資歷的地方。
朱元璋原本不喜歡科舉。他認為學四書五經(jīng),學成之后也不通俗務,不一定有用。
何況他一直不被程朱理學門人喜歡,科舉卻要考程朱理學,他不樂意。
朱元璋更想讓各地舉薦人才,想先把世人交口稱贊的人才攬入囊中。
原本歷史中,朱元璋最初也不太喜歡科舉,試圖停了科舉讓各地舉薦。后來,他也是科舉和舉薦并行。
不過后來,朱元璋發(fā)現(xiàn)盛世中舉薦的人才和亂世中舉薦的人才完全不一樣。他在當朱大帥的時候,各地舉薦的都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現(xiàn)在他當了朱皇帝,各地舉薦的都是豪門世家子弟,才華還沒看到,給他找事的本事一流,還不如科舉選上來的人,才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