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坐著馬車往南邊趕去打仗的元太子,嚇得立刻搶了侍從的馬轉身逃跑,把應昌的元軍丟在了原地。
太子跑了,群龍無首,兩萬元軍就這么被陳英一百人沖得陣腳大亂。
李文忠立刻率軍包抄,輕松吞下這兩萬元軍。
只是等他們趕到應昌的時候,元太子已經拋棄妻妾子女北逃了。
李文忠頗為無語:“他打仗不行,逃得倒快,連影子都看不到了?!?/p>
陳英甩了一下長|槍,將長|槍上的血色抖落:“正好,免得我們還要想個法子偷偷把他放了。”
李文忠笑道:“放歸放,我還是很遺憾沒給他身上帶點傷。一點傷都沒受,便宜他了。唉,這元軍怎么這么弱?”
陳英點頭:“不僅沒有重騎兵,甚至有
一半的人都沒有騎馬?!?/p>
說到蒙古人,想到的就是騎兵,特別是重騎兵。但這支應昌元軍居然有一半是步兵。
陳英不明白蒙古人為什么會變得這么弱,但贏了就好。
他長長舒了一口氣,手握長|槍看向北平的方向。
李文忠策馬與陳英并肩,也望向北平的方向:“朱文正那混球就罷了,標兒應該也贏得很輕松吧?”
標兒贏得很輕松個屁。
如果陳標聽到李文忠和陳英的話,立刻就能給他們解釋,為什么元軍會變弱。
雖說蒙古人以鐵騎著稱,但鐵騎的盔甲十分耗錢,就算在大元最鼎盛的時刻,能稱得上鐵騎的重騎兵,也絕對不會超過三十萬。
就憑借這三十萬重騎兵,蒙古人就能縱橫歐亞大陸。
隨著元朝式微,蒙古人能維持的鐵騎數量越來越少。又經過連年的天災和農民起義,元朝皇帝冤殺脫脫,導致中央軍隊潰敗,元朝的鐵騎基本都落在了割據軍閥手中。
現在元朝中原大地上殘存的蒙古鐵騎只剩下兩支,一支為擴廓帖木兒所有,一支為孛羅帖木兒所有。
孛羅帖木兒的鐵騎因為北平潰敗而失落大半,剩下的零散心腹將領因孛羅帖木兒被刺殺,不戰而逃、而降,朱文正和藍玉幾乎沒遇到硬茬子。
不過就算沒有盔甲,蒙古人基本都自帶馬匹,湊一支輕騎兵應該也不難。在全盛時期,元朝的蒙古兵一人甚至有三四匹馬。
但因為元朝對蒙古平民的治理仍舊是“奴隸制”,即部落牧民都是貴族的財產。蒙古人當兵的時候和西歐封建主征“騎士”一樣,需要自帶馬匹和兵器。
紅巾軍起義后,因連番征戰,蒙古兵死傷慘重,馬也死傷慘重。大量牧民北逃西逃。
元太子雖然還能征得到兵,但已經征不到正值壯年的馬。如果有足夠的騎兵,他也不會被率領一百人的陳英沖到華蓋前,嚇得棄軍北逃。
以上解釋除了說明應昌之戰和上都之戰輕松解決的原因之外,更闡明了一個事實——如今元朝成建制的最后一支重騎兵,就在統漠鎮的戰場上。
防止失聯,請記住本站備用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