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標還是沒有放棄讓北平自給自足。
以如今的生產力,大明的地糧食產出不夠吃,那就去海外。
只要他擁有足夠多的商品、商道和護航船,就能通過正當貿易方式持續不斷的購買糧食。
當然,其實還有更便捷的方法。只是陳標從小接受的教育,讓他不能接受這樣的方法。
我華夏做生意向來講究雙贏,堂堂正正。我們賣給你們手工業品和奢侈品,你們賣給我們糧食和礦產,和平的外貿交易就能達到彌補自身糧食缺陷的目的,何須做那等惡劣小人?
華國近現代一窮二白的時候,就用過衣服、牙刷、蘋果抵債換工業品;到了現代,糧食、木材、礦石等純資源出口國過得也很滋潤。
現在大航海時代還沒開始,將世界上還未出現的血腥大航海,改成以大明主導的和和氣氣做生意海上絲綢之路,這是大功勞一件啊。
陳標吹噓了一下自己的偉光正,奮筆疾書,讓洪武皇帝同意他在海津鎮建商港和水軍基地。
陳標知道,應天的人估計挺鄙視行商,一聽見商業就皺眉頭。所以他寫了兩份折子。
一份折子,陳標詳細闡述了海外貿易對大明的好處,如何用高附加值的商品大量換取礦石、糧食、木材等會耗費本國資源的低附加值商品,這樣不剝削自己百姓也能增強國力,養得起一支雄兵。
另一份折子,陳標除了簡單闡述與海外做生意,進口糧食和增加稅收對農民的好處之外,著重闡述了大明與高麗貴族、倭國貴族做生意,與高麗和倭國上層利益綁定,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倒向大明,甚至主動出兵幫大明剿滅殘元和倭寇的策略。
高麗和倭國都是不打不聽話的小弟。但一時的毆打,換了一代人,他們立刻又抖了起來。
高麗如今還好,只要中原王朝沒有改朝換代,基本還很聽話。沒有被倭國殖民,高麗國民思想還沒扭曲。
但倭國從古至今、從誕生之初,就是完完全全的……
陳標把罵人的話咽下。
高麗與大明相連,很早就是中原王朝的藩國,就像是如今的云南和北疆等地一樣。
所以大明待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可以像對待云南、北疆等藩國一樣,慢慢開發其潛力,將其從藩國慢慢變成中央直屬的領土。
高麗人現在從上到下都對自己依附中原王朝一事很認可,這一點只要大明強盛起來,就不難做到。
而倭國太遠了,不好管理。
即使倭國礦產很多,但挖礦是一件苦差事,總不能把大明百姓運到異國他鄉去為大明挖礦?沒有這么坑百姓的。
讓倭國的天皇和將軍自己組織挖礦種田,將礦和糧食賣給大明,這才是細水長流。
和氣生財。大明又不是昂撒強盜。就算陳標想,大明的士林官宦也絕對不會同意。這就是泱泱華夏幾千年文明積攢的道德觀。
為了達到和氣生財的目的,為了不用兵戈解決高麗和倭國之患,陳標奏請開商港,建軍港,在北方組建一支主要以遠程火炮為攻擊手段的新式水軍。
要讓商人們安安心心做生意,就像是開邊市一樣,需要強有力的軍隊保護。所以籌備新式海軍,沒毛??!
朱元璋拿著陳標送來的兩封折子,左看右看,然后召集心腹:“我認為標兒此計非常合適!”
宋濂有些猶豫:“我們與海外做生意,用絲綢瓷器換他們的糧食?這的確是好主意。但海外諸國王公貴族會不會為了大量購入此等奢華品,加倍壓榨平民?”
劉基白了宋濂一眼,沒好氣道:“你怎么憂國憂民還憂到別的國家身上?別的國家的百姓過得好不好,和我們有什么關系?他們的君王英明,自然知道如何達成太子口中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