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明王朱元璋三十九歲(虛歲),離他從軍已經度過十二年。
三月,明王大軍集結,通過運河北上,浩浩蕩蕩直取大都。
三月二十日,徐達先鋒軍來到海津鎮,即后世天津。
船上新安裝的明王小炮對準海津鎮重要建筑一通射擊,海津鎮守軍棄城逃亡。不到一個時辰,明王大軍占領海津鎮。
遠距離火炮處顯威力。
指揮這場炮戰的就是陳標。因為只有他能通過望遠鏡目測計算射程,決定明王小炮的射擊角度。
這個時代男子十五歲束發,陳標的年紀還沒有到束發的時候。
明王軍隊參軍年齡限制為十五歲以上,所以軍中只有陳標一人留著齊劉海,扎著小揪揪,顯眼極了。
徐達率領先鋒軍,陳標跟著徐達在先鋒軍中;明王在大軍中段指揮調度;秀英夫人在大軍末尾負責后勤調度。
一家三口上了戰場,正好位于大軍前中后段。
知道陳標是明王世子的人不由感慨,明王殿下也真是敢。
其實明王殿下一點都不敢。但徐達率領的先鋒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是鄧愈、趙德勝、朱文正、李文忠的部眾,和陳英的新式火銃隊。先鋒軍中中低層將領,幾乎全是經歷過洪都之戰的人。這群人一聽小軍師和他們一路,直接建議徐達聽小軍師的出謀劃策,絕對能穩拿開門紅。
朱元璋沒有下達確切的指令,讓陳標一直待在后方,只讓徐達看著辦。
“反正如果標兒出事,你也別回來了。”
朱元璋表示,這絕對不是嚇唬和威脅,而是徐達作為標兒徐叔叔,他保護不了標兒,難道不該羞愧自盡嗎?
徐達思來想去,只是出謀劃策,不會有危險。既然標兒來到了軍中,總該立點功勞。正好先鋒軍都信任標兒,就給標兒一個機會。
徐達詢問陳標的時候,陳標正用胳膊夾著一卷地圖正好來獻策。
“讓安裝了新式火炮的艦船先試試。如果我打探的消息沒錯,或許能不費一兵一卒迅速占領海津鎮。”陳標攤開地圖,點了點地圖上畫了紅圈的地方。
他所畫的圈,是海津鎮堡壘所在處——這些堡壘上都安裝了弩床或者大炮,是海津鎮守城的“遠程重火力”據點;海津鎮的軍營指揮部所在處;海津鎮海運倉庫所在處——大都連年天災,全靠張士誠等人漕運接濟。海津鎮是最重要的漕運中轉站之一,倉庫儲存有不少漕運物資。
徐達皺眉:“不費一兵一卒?”
陳標道:“這些據點都在離河岸不遠處。以新式火炮的射程,我們可以在安全距離進行射擊。先試試唄,就算不能摧毀對方重要據點,先用火炮給他們打個招呼,也能提升我們的士氣,降低他們的士氣。”
徐達思索后,同意道:“好。按照你說的做。我來指揮。”
陳標嘆氣:“這場戰斗只能我來指揮,否則打不準。這個功勞我就先攬了。”
徐達當即拒絕:“你去前線?太危險?不許!”
陳標道:“都不上岸,哪危險了?”
經過陳標的說服,徐達無奈同意讓陳標嘗試一下。
徐達本來思索,要如何說服將領們同意陳標的嘗試。
第一仗打贏了就是首功,和攻城的“先登”一樣,為北伐之戰中最重要也最顯眼的功勞之一。他擔心將領會爭功。
對于將領而言,有時候士兵傷亡率不是他們最先考慮的事,功勞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