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標所率領的明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明軍有射程極遠的火炮,有威力和精度都較高的燧發槍,還有強大的士氣。
元軍經過斗將和炮擊兩輪士氣打擊,將士心中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即使這樣,擴廓帖木兒仍舊很快就將將士重新聚攏,組織起強有力的進攻。
有一句話說,游牧民族的驍勇善戰被熱|兵器打成了能歌善舞。其實這句話并不對。
這句話應該是,驍勇善戰的游牧民族抵不過工業化生產那海量的熱|兵器,騎兵退出了主流兵種的歷史大舞臺。
如果沒有工業化生產所提供的強大彈藥支持,即使陳標已經做出了黃|火藥,重騎兵仍舊有一戰之力。
射程極遠的重火炮在重騎兵沖到戰場中界限之后,就停止了射擊。
小炮緊跟其后,進行第二輪火力覆蓋。
小炮沒射幾發,重騎兵已經沖到了離明軍不到兩百米處。
火|槍、弓箭、弩|箭依次射擊,用的是陳英發明的三段擊列陣,以最高效率對沖鋒的重騎兵進行打擊。
火|槍、弓箭、弩|箭的射擊都很準。
影視劇的大場面讓看多了影視劇的觀眾有個誤區,以為弓箭和弩|箭不需要準頭,只需要拋射,以達成火力覆蓋。
實際上無論火|槍、弓箭還是弩|箭,最重要的就是精準,不可能直接拋射。一是這樣根本很難射穿甲胄,而是沒那么多彈藥和箭矢。
打仗就是燒錢。
箭矢還能澆模批量制造,箭竿只能純手工。能成為兵器的箭桿,技術含量很高,制作非常繁瑣。一支箭的成本高達六七十文,這還不分盛世亂世。
也就是說,若在盛世,一文錢能買二兩大米,夠平民百姓勉強吃一天。一支箭的成本,就夠底層百姓活兩個月。
即便箭能回收,但回收的箭不過一二成,消耗仍舊很大。
不提甲胄兵器,只說箭支,就能知道為什么在后世人眼中許多“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當時怨聲哀道,被怒斥昏君暴君。
如漢武帝那樣平定匈奴,以給漢家王朝創造穩定,還算是有原因的“自衛反擊”。餓死了當代人,保護了后世幾代人,不能算昏庸。
像隋煬帝那樣三征高句麗把國家征沒了,確實沒有什么喊冤的余地。
高句麗在遼東一代,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打下了高句麗也不好開墾。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只是好大喜功,用百姓的命為自己鑄造戰功碑。更重要的是,他輸了。輸了之后不休養生息,直接“苦一苦百姓”,連續征伐高句麗完全是賭氣。
與后世專家所鄙視的不同,中原王朝在強盛的時候從來沒有放棄過出征。只是他們的出征,都會嚴格計算利益,大部分時候要有利可圖才會出兵。
否則最初的炎黃就黃河流域那么一小塊地,怎么會變成現在這樣幅員遼闊?
要知道長江流域,在秦漢剛大一統的時候,也可以被稱之為“南蠻”。
能回收的箭支就如此花錢,無法回收的彈藥成本更高。
比起隨處可見的竹木,無論是鉛彈還是火|藥都更為稀有,制作工藝也更加困難。
農民起義軍中,只有朱元璋自己研發火器,其他軍閥基本都是繳獲元軍的物資。這也是朱元璋的軍隊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陳標已經夠努力了。
他利用陳家的船隊調動物資,向朱元璋寫信求援,又殘忍驅趕北平周圍的流民,并嚴格控制城內百姓的物資,將其約束在餓不死的底線,才湊夠了這么多箭支彈藥。
但這些箭支彈藥阻擋了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沖鋒的重騎兵沖鋒,盾兵還是和重騎兵狠狠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