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一路撐持佛教走到今天,立下兩重功勞,關鍵得很!”
他指節習慣性地輕輕叩擊著桌面,像在敲擊歷史的鼓心,“其一,它為叢林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經濟依靠。”
“師父們靠自己的汗水,種出嘴里吃的、身上穿的。”
“這種自給自足,讓寺廟不用整日手心朝上,仰著看朝廷、權貴或者信眾的面色過活。”
“經濟上站得穩了,人格才能真正挺起腰板兒來!”
“寺廟才談得上獨立自主,僧人才能心無旁騖地研習佛法,守護一方寶剎清規。”
這一點,林方政深以為然,清涼寺能躲過歷史上一場場經濟上的傾軋與附庸危機,這份自力更生的底氣功不可沒。
“其二,”江昭寧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時空,“這正是中華這片土地對佛教最偉大的轉化與重塑!”
“它將那種起初有點格格不入的‘乞食’形態,成功地移接到了咱‘耕讀傳家’的文化大樹上。”
“‘寓禪于農,農中悟禪’,這才叫落地生根吶。”
“從此,修行不必總是高坐云端不食人間煙火,它就蘊藏在平凡勞作里頭。”
“彎下腰種地,本身就是一種禪定的功夫。”
“這種接地氣的活法,才讓佛教得以在咱們中華大地扎下深根,枝繁葉茂,甚至枝蔓伸向更廣闊的天地。”
林方政感到一股滾燙熱流沖刷著脊柱。
千年的智慧與力量似乎通過江書記的言語灌注己身。
話鋒回轉當下,江昭寧的語氣陡然變得凝重:“但看看這繁華市場背后,很多寺廟的路,是不是有點走偏了?”
他不等林方政開口,言語如疾風勁矢,“門票三級跳,高得離譜。”
“高價香火、天價功德箱,名堂越來越多。”
“還有什么投資項目,把清凈之地炒成了商業地產……”
他猛地一拍桌面,力道不大,悶響卻震在林方政心上,“這股風氣很不好!傷的是群眾的感情,損的是宗教本應具備的超脫與純正。”
“我們常說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依我看,禪宗留下的‘農禪并重’,就是這個方向上一顆經得起考驗的定海針!”
他目光炯炯,直視林方政,“清涼寺,就是咱們手上一個寶貴的樣本!”
“守著農禪古風,守著不收費的禪田豐饒與樸實分享——這樣的清凈地、自在地、接地氣的地方,難道不正契合今天老百姓對‘詩與遠方’的樸素向往?”
“不正切合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尋找精神家園的時代脈搏?”一連串發問,如同重錘,震得林方政從深愧轉為警醒。
那份歷史的厚重與當下的危機感,一同化為額角滾落的熱汗。
他肅然立起,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發顫:“我明白了!徹底明白了,江書記!”
“清涼寺的農禪并重不僅僅是歷史舊事,它是一條活著的路,對我們當下旅游文化建設有著現實的啟示意義!”
江昭寧臉上那層堅冰終于化開一絲贊許的微瀾,點了點頭。
眼神示意他繼續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