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骷髏島外緣的深海溝壑一路向下,杰頓龐大的暗金色身軀劃破亙古的黑暗,其重量攪動的洋流在身后形成無聲的漩渦。
海水的壓力不斷攀升,溫度則持續跌落至冰點以下。
但這對于已完全適應宇宙極端環境的杰頓而言,不過是踏入了一扇無人能開啟的后門。
他的感官鎖定的,不再僅僅是某個固定坐標,而是地球內部深處那更為宏大,能量更是富裕的地心世界
人類的核爆盛宴只是開胃點心,這深藏于地心的輻射能與粒子流,才是他完成最終進化的正餐。
根據哥布紐提供的地球模型,結合杰頓自身對地質擾動的微觀感知,引導著他穿透厚重的地殼與地幔邊界。
斯非亞因子在他的路徑周圍本能地擴張,如同高效的探針,在冰冷的深海玄武巖和更深處黏稠的超基性巖中,建立起臨時性的生物能量網絡。
這些網絡并非為了開鑿物理通道,而是如同根系般汲取著稀薄散逸的地熱和微弱的地磁場信息流,優化著下潛的路徑。
如果拿斯非亞因子當鉆地機,那還不如杰頓自己往下挖洞呢。
……
隨著不斷深入,當外部水壓達到足以將鋼鐵壓扁、海水因高壓高熱而進入超臨界狀態時,人類認知中的“深海”極限已過。
但對杰頓來說,這僅僅是門檻。
他終于觸及到了地球真正的外衣——地幔的巖石圈層。
這里的環境超出了所有地表生物的生存極限。
最顯著的,就是溫度梯度劇變:
從海溝底部的接近0°C,驟然攀升至數百,甚至上千攝氏度。
巖石不再是冰冷堅硬的固體,而是處在塑性的、緩慢流動的狀態。
不僅成分劇變,
富含鐵鎂的硅酸鹽礦物構成了主體。
隨著深度增加,晶體結構在壓力下發生相變,海床上橄欖石轉為尖晶石結構,再轉至鈣鈦礦和方鐵礦等高壓礦物相。
在數百萬大氣壓的鍛造下,富含鐵鎂的硅酸鹽呈現出詭異的超離子態——離子的運動速度堪比液體,卻仍被困在晶格的框架內,形成粘稠如高溫瀝青般的固體塑性流。
杰頓的體感如同在緩慢凝固的玻璃海中潛泳,每一個動作都需克服一定的粘滯阻力。
甲殼外層在超高壓力下發出細微但持續的“嘎吱”聲,那是分子結構在應力下重新排列適應。
甲殼內部的超強生物纖維承擔起了主要的抗壓重任。
而在杰頓視野里,這片區域更是抽象至極。
他頭部那枚黃色的核心晶體如同功率全開的雷達能量感應器。“看到”的不再是光,而是能量的“顏色”和“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