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這樣的情形下,雄性穆托究竟是如何在千公里之外察覺到這個輻射源的呢?
哥斯拉的情況亦是如此,此前已經多次探討過,海水對于各類射線以及通訊方式都有著極強的阻隔作用,身處深海的哥斯拉,又是怎樣在第一時間發現雄性穆托出世的呢?
還有電磁脈沖,功率極高的電磁脈沖確實能夠傳播出相當遠的距離,可雌性穆托所在的足以阻隔核輻射的隱蔽軍事工事,按常理來說,理應完全隔絕其對電磁脈沖的感知才對。
畢竟,在對固態物質的穿透力方面,同樣屬于電磁波的γ射線遠遠超過了頻率在可見光之下的通訊電磁波段。
既然該工事能夠隔絕γ射線,那么電磁脈沖顯然也難以發揮作用。
由此可見,泰坦巨獸除了具備正常的聽力、視力、嗅覺等感知能力之外,必定還存在著某種專門針對同類以及輻射源的特殊感知方式。
反過來說,這些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唯有同為泰坦巨獸的存在才稱得上對手的龐然大物,似乎也只需要擁有能夠找到食物——輻射源,以及發現對手或者同伴——其他泰坦巨獸的能力就足夠了,又何必擁有其他方面的強大感知能力呢?
那么,它們究竟是借助什么手段來發現食物和同類的呢?
杰頓思來想去,在排除了一些明顯站不住腳的猜測之后,腦海中只浮現出一種可能性。
總不能是傳說中的中微子通訊吧?
人類對于中微子的認識,最初源于試驗觀測與理論推論。
簡單來講,科學家們通過研究β射線奇特的能量連續性,發現有一部分能量神秘地消失了。
于是,他們大膽猜想,在β輻射的過程中,除了電子之外,同時還會放射出一種靜止質量為零、呈電中性、與光子有所不同的新粒子,正是這種粒子帶走了另一部分能量,從而導致了能量虧損的現象。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這種新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其微弱,以至于儀器都很難探測得到它的蹤跡。
乍看之下,它仿佛只是為了維護能量守恒定律而虛構出來的東西。
然而,科學往往就是如此,需要大膽地提出猜想,然后小心翼翼地去求證。
就這樣,經過了足足二十年的科技發展與不懈探索,人類終于成功觀測到了這種原本僅停留在假說階段的神秘基本粒子。
圍繞這方面的研究,前前后后竟然誕生了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足見其研究的深度與重要性。
關于這其中的細節暫且不表,總之,由于中微子本身質量極小,且具有不帶電的中性特質,這使得它能夠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直線傳播,并且可以輕易穿透鋼鐵、海水,甚至整個地球,而自身的能量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得知,只要發生了β輻射,那么必然會同時伴隨著中微子的釋放,所以中微子與輻射源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
再加上它無物不穿的特性,幾乎可以說中微子無處不在。
要知道,無論身處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只要舉起一根手指,在同一時刻,就會有上百萬的中微子穿透指尖,只是我們人類根本感知不到罷了。
中微子幾乎不會受到物質的阻隔,這也意味著它不會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自然也就極難被觀測到,生物的感知神經對它同樣毫無反應。
但從杰頓的猜測來看,似乎唯有這一種可能性,才能夠解釋泰坦巨獸那奇妙的生態現象。
只是,這一切究竟是真是假呢?
反正剛剛杰頓吃掉的雄性穆托并沒有分析出這種能力,就已經成為了杰頓的口中餐
或許要等到遇到哥斯拉的時候,才能知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