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個兩個這樣的聲音,或許還不足以引起白杰的注意,但是如今出現在他感知中的卻絕不止一個,這就基本排除了大部分自然環境偶然造就的因素。
越向前,藍光愈發刺目,海床高低起伏,而在裂罅中,一個直徑數公里的漩渦憑空浮現,邊緣翻涌著電弧般的紫色能量流。
應該是蟲洞……
它并非實體,而是一團扭曲空間的混沌核心,無數半透明的觸須狀物質在漩渦中痙攣扭動,像是某種巨獸分娩時的臍帶。
一開始,白杰確實充滿了疑惑,并不知道這代表著什么,甚至猜測那或許是蟲洞帶來的特殊情況,然而也正是往蟲洞考慮的思路提醒了他——
這不會是某種用來探測的聲吶裝置吧?
不論是生物還是人造設備,對于環境的了解和探知實際上都是一種信息收集的過程,而信息的傳遞則需要有載體。
載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電磁波、聲音、激光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載體。
然而在無邊無際的海洋水體之中,絕大多數的信息傳遞方式都會受到嚴重限制。
太陽的光芒無法穿透一千米的水體,同理,一個發光體再如何明亮,在海水中你也不可能在一兩公里之外發現它。
電磁波、電流、大多數粒子輻射、化學分子,所有這一切都會受到海水的影響無法傳播太遠或者被稀釋到無法分辨。
唯一相對有效的遠距離傳遞方式,也唯有“聲音”這種載體,并且也遠遠稱不上高效。
所以除非有什么超出白杰認知的黑科技,否則在海底探測方面,正常文明的最主要設備應該就是聲吶設備。
但是這種探測的有效范圍是有限的,影響聲納工作性能的因素除聲納本身的技術狀況外,外界條件的影響很嚴重。
比較直接的因素有傳播衰減、多路徑效應、混響干擾、海洋噪聲、自噪聲、目標反射特征或輻射噪聲強度等,它們大多與海洋環境因素有關。
而聲吶設備主要分為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主動聲吶通過發射聲波并接收其反射回波來探測目標,適用于探測水下目標并測定其距離、方位等信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而被動聲吶則通過接收目標發出的噪聲或信號來定位目標,具有較好的隱蔽性,不易發現,但探測精度相對較低。
簡而言之,主動聲吶像是在黑暗中用手電筒照亮目標,而被動聲吶則是在靜聽周圍的聲音尋找目標。
而現在白杰確定,自己遇到的一定是主動聲吶。
現在的問題就是,聽覺極其敏銳的白杰已經聽到了這里聲吶設備的超聲波,那么是否也代表著他已經進入了被動聲吶的探測范圍?
不過很顯然,蟲洞的準確位置算是有著落了,白杰已經能直接看到蟲洞的影子。
雖然不知道聲吶是何方神圣投放的,但是自己如果繼續靠前,那么被發現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