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巨大的外星機械人闖入了人類的視野。
不提它本身,光是它的存在,就足以在一瞬間打破了國際間原有的平衡,各國圍繞著這個外星來客,展開了各種各樣的博弈。
首先自然是信息封鎖,當外星機械人的消息傳出后,各國政府迅速啟動了緊急信息管制措施。
依據《國家安全法》或《緊急狀態法》,現場影像資料被嚴密封鎖,社交媒體平臺也在政府的要求下,強制配合刪除相關關鍵詞,諸如“巨型機械人”“外星科技”等字眼在網絡上瞬間銷聲匿跡。
為了安撫民眾,官方發布了諸如“衛星殘骸墜落”之類的解釋,試圖掩蓋這一真相。
與此同時,那些最早接觸到外星機械人的人員,如宇航員和衛星監控員,被迅速隔離。他們被要求簽署終身保密協議,并且接受了嚴格的心理干預,以消除記憶偏差,確保消息不會泄露。
此外,各國還展開了一場虛假信息戰,諸如“實驗性可變形無人機測試”“好萊塢電影道具泄露”等假新聞鋪天蓋地,混淆著公眾的視聽,使大眾對這一真實事件的認知愈發模糊。
在信息封鎖的同時,國際間的合作與競爭也在悄然展開。
聯合國安理會五常迅速行動,成立了“地外科技聯合管控委員會”。
表面上,各國宣稱共享數據,共同應對這一來自外星的挑戰,但實際上,各國都在暗中爭奪研究的主導權。
五常憑借其強大的科研實力和資源優勢,搶先接觸到了外星機械人的樣本,并展開了各自的研究。
然而,這種合作只是表面的和諧,暗地里各國的技術間諜活動層出不窮。
各國通過黑客入侵他國科研機構的數據庫,或者收買科研人員,試圖獲取對方的研究成果。
俄羅斯更是利用其能源供應的優勢,對歐洲,中亞等國家施壓,以獲取關鍵的衛星監測數據,為自己的研究提供支持。
為了深入研究這個神秘的外星機械人,各國組建了多層級的研究架構。
在表層,由國際空間機構(NASA、CNSA、ESA等)聯合成立了“深空異常物體研究組”。
這個團隊負責發布一些無害化的研究報告,如材料成分的初步分析,以向公眾展示研究的進展,同時也起到一定的迷惑作用。
而在幕后,一個更為核心的秘密團隊悄然組建。
這個團隊由各國軍方、頂尖物理學家、語言學家以及天文專家組成,其權限甚至高于國家元首。
他們直接負責對機械人進行逆向工程,試圖揭開其背后隱藏的外星科技奧秘。
在研究的初期,由于尚未確定機械人是否具有行動力,各國在關鍵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在材料科學方面,液態金屬所展現出的室溫超導性和自修復能力成為了競爭的核心。
美國憑借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納米機器人項目,試圖模擬其分子重組邏輯,但進展艱難,難以分析出太多有用的信息,更無法實現復刻。
在能源系統檢測方面,當檢測到非核能波動后,各國紛紛加大投入,競相開發暗物質探測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