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絕對黑暗與壓力,對于正處消化期的獵食者而言,是最理想的庇護所。
在飽餐了穆托之后,杰頓已不再身處海底世界的幽深之處,它緩緩上浮,來到了距離海面極其近的位置。
之所以如此,是為了能夠感知到某只逃離出來的雌性穆托。
畢竟,唯有上浮到特定距離,才有可能捕捉到雌性穆托釋放出的電磁脈沖信號。
為達到最敏銳的接收狀態(tài),那龐大的身軀正以一個穩(wěn)定而緩慢的速度向上提升。
冰冷的海水劃過甲殼,無數依附其上的浮游生物被擾動,勾勒出這頭巨獸龐大而充滿壓迫感的輪廓。
杰頓已從海床的深淵浮升至光線極其微弱的中上層水域,距離被陽光穿透的海面,僅剩咫尺之遙。
在這里,對高頻能量波動的感知能力會因水體衰減而大幅下降,但對那種足以癱瘓人類文明的狂暴生物電磁脈沖而言,卻恰好是遠程探測效率最高的臨界點。
然而,正是如此,杰頓才會心生疑惑。
就連本宇宙恐龍想要感知地球上其他的泰坦生物,都要親自“上岸”尋找。
可是在原劇里哥斯拉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些泰坦巨獸,在常規(guī)的感知表現上,并未展現出明顯超越常理的高感知特性。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們在察覺相互之間的存在,以及尋覓輻射源等方面,卻敏銳得超乎想象。
就拿雄性穆托來說,它剛從孢子中破殼而出時,竟能夠感知到遠在千公里之外的占幾拉鎮(zhèn)核電站。
而哥斯拉,一直蟄居在海底深處,當穆托生長成熟,真正出世的那一刻,它也在第一時間離開了那個已宅了無數年,僅僅在幾十年前才出來過一次的老家。
再看雌性穆托,它身處存放核廢料的隱蔽工事之內,居然成功接收到了雄性穆托發(fā)出的電磁脈沖信號。
從正常的科學理解角度出發(fā),這些情況著實不太合理。
眾所周知,所謂的核輻射,主要由α、β、γ三種射線構成。
這三種射線攜帶的能量極其巨大,能夠輕而易舉地破壞生物的基因穩(wěn)定性,甚至直接致使蛋白質分子發(fā)生變質。
在其輻射之下,普通生物往往會出現可怕的病變,嚴重的更是會直接走向死亡。
然而,這三種射線的穿透力卻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
α射線在空氣中僅僅能傳播幾厘米的距離。
β射線,隨便一張薄薄的板子,無論是木質的還是金屬質地的,都能輕松將其阻擋。
即便穿透力最強的伽馬射線,也絕無可能影響到成千上萬里之外的范圍。
否則的話,人類所引發(fā)的核泄漏事件,影響的就絕非一城一地那么簡單了。
倘若一丁點兒核原料的輻射影響范圍都能達到幾百上千公里,正常生物早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
更何況,當年的核電站周邊有不少人類在工作與生活,為了避免各類輻射對人體造成可怕的傷害,必然對核反應堆采取了極為妥善的保護與隔離措施。
那么,在這樣的情形下,雄性穆托究竟是如何在千公里之外察覺到這個輻射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