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一個金屬架子直接立在海水里一樣。
其實從一些網上流傳的資料來看,早期的機甲獵人似乎也不是這種風格,那些第一代機甲之中最早的幾款似乎也都是些重量在七八千噸的大家伙。
初代機甲確實存在過近萬噸級的重型設計,比如說第一代地平線勇士,重量高達八千噸。
如果參照現代海軍裝備,對比一下,排水量五千噸的驅逐艦通常都是百米級別的艦體,而高度八十米的初代機甲若達到七八千乃至上萬噸自重,完全符合常規材料力學標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按理說這樣的重量對應機甲獵人七八十米的體型才是正常,至少這樣對比起來就合理得多了。
但是之后的機甲獵人卻是越來越輕,到了第五代尤里卡突襲者似乎就更輕了。
所以或許機甲獵人的發展思路就是這樣的,在保持戰斗力和體型的同時,盡量減輕自重。以此來獲得更快的速度和靈活度。
尤里卡突襲者的最顯著標簽也是這么描述:“它是最快的”。
不過這種機甲科技的迭代還有演化軌跡都展示出明確的研發思路:在維持基礎戰斗規格的前提下,通過材料革新與結構優化持續降低自重。
最主要的是不僅提升動作速率與戰術靈活性,還要更大幅縮短跨洋部署周期——好比一架萬噸級機甲橫渡太平洋所需的海運時長,還有運輸成本,怎么可能比得上兩千噸級機甲通過空中平臺投送的效率呢。
否則動不動就是接近萬噸的龐然巨物,運輸起來跨越太平洋少說也得用去十天半個月了。
至于機甲獵人為何非要保持那么巨大的體積?
除了“要和開菊獸肩并肩”這種大概不太靠譜的原因之外,或許是因為它本來就沒辦法做得更小。
單單考慮早期普遍采用的核能動力核心就知道了,核動力發動機的小型化可是個技術難度極高的高精尖問題。
初代機甲普遍采用的核動力系統,其反應堆的微型化至今仍是尖端科技難題。
真以為鋼鐵俠的微型反應堆是現在人類能搞出來的???
更何況鋼鐵俠的那個反應堆用的新元素也是從宇宙魔方中提取出來的。
而與機甲獵人相配套的傳動裝置與液壓機構同樣需要占據龐大空間,諸如或許可以用作力量輸出的重型液壓機,正常來說體積也都是極大的。
所以最后就形成了這樣的機甲制造標準:以巨型動力核心和機械骨架為基礎,搭配輕型材料和防御力相對普通的輕量化裝甲,以此構成足以和開菊獸肉搏的機械體。
當然以上猜測僅僅只是猜測,對錯不論。(就當是為了邏輯自洽的設定補充)
大口吸收著尾立鼠剩余的生物質,白杰就這樣漫無邊際的想著,倒也不能說是無所事事,畢竟白杰大概是很難避免在之后的某個時間里要與人類產生接觸的。
對于這個環太平洋世界中人類最直接表現出的力量:機甲獵人,當然是越了解越好。
畢竟多了解一下機甲獵人的設計邏輯也是具有戰略價值的,即便只是基于記憶中的影像資料與物理表現的逆向推導,也能為后續行動提供基礎認知框架。
因此即便只是猜測也絕非毫無價值。
喜歡奧特:杰頓怎么跑到諸天去啦?請大家收藏:()奧特:杰頓怎么跑到諸天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