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究竟是何種存在?
人類最初憑借著日月的交替更迭、四季的周而復始,在心中勾勒出了時間的輪廓;以腳步一寸寸丈量廣袤大地,從而萌生了空間的概念。
牛頓,這位物理學奠基人之一,將人類這些日常積累的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提出了“絕對時空觀”。
在他的認知里,時間與空間就如同那永恒不變的宏大舞臺,世間萬物皆在這個舞臺之上,遵循著既定的規律有條不紊地運轉。
然而,直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橫空出世,人們才如夢初醒,驚覺時空并非如牛頓所描述的那般刻板與恒定,而是如同一塊具有彈性的神奇布料,能夠伸縮變形。
速度越快,時間流逝的腳步就越緩慢,這便是著名的“鐘慢效應”;質量越大,空間就如同被重物壓彎的床墊,彎曲得越發厲害,就像黑洞周圍那扭曲得近乎詭異的時空。
這些驚人的發現,不僅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軌道為何會出現異常,更是極具前瞻性地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在此基礎上,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也應運而生,一步步拓展著人類對宇宙時空的認知邊界。
當科學家們將探索的目光投向原子內部那微觀的神秘世界時,卻發現這里的時空規則與宏觀世界截然不同。
在微觀領域,粒子們不再遵循確定的軌跡運行,而是如同能夠同時出現在多個位置一般,這便是奇妙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為了解釋這種不確定性,引入了概率的概念。
而量子場論,則試圖將這種微觀世界獨特的規則與愛因斯坦所描述的宏觀時空統一起來,搭建起一座跨越微觀與宏觀的橋梁。
近年來,備受矚目的超弦理論更是拋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猜想:時空或許是由那些極其微小、不停振動著的“弦”精心編織而成的,而我們平日里所熟知的三維空間,或許僅僅只是更高維度宇宙在我們這個維度投下的模糊投影。
盡管人類在時空探索的道路上已經取得了諸多重大突破,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對于時空的認知實際上還處于相當初級的階段。
時空的本質,依然如同被重重迷霧所籠罩的謎題,等待著人類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例如,宇宙大爆炸之前,所謂的“時間”是否存在?
量子糾纏為何能夠跨越空間的限制,瞬間產生相互作用?
物理學在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上,仍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基本問題,它正如同一位不斷探索未知領域的行者,在求知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而杰頓,作為一頭怪獸,他對時空的了解,最多也只是從人類的記憶中獲取到一些普羅大眾都知曉的常識罷了。
如此艱深晦澀的前沿理論,對于他而言,無疑是天書一般,根本不可能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所以,當杰頓嘗試制造蟲洞時,也只能憑借著自己那淺薄的時空認知,去摸索這種極具挑戰性的實際應用。
就在他在虛空中奮力劃出一道裂痕的剎那,杰頓那敏銳的感官突然捕捉到一縷來自大地的赤紅光絲,如同一條靈動的赤色游龍,正迅速地朝著即將成型的蟲洞涌去。
那光芒仿佛擁有生命一般,轉眼間便鉆進了蟲洞之中。
杰頓心中一驚,本能地想要切斷能量的輸送,卻驚恐地發現,自己對時空裂縫的控制權,正被一股溫和卻又無比堅決的力量悄然篡改。
僅僅在幾秒之前,那還只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微小細絲,此刻卻已然成長為一股足以干涉時空結構的強大存在。
蟲洞的邊緣泛起了如同水波般的漣漪,杰頓清晰地感知到,構成蟲洞的暗物質粒子開始發生詭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