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利用核能,聚焦于可控或不可控的鏈式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釋放的巨量能量來制造武器或發(fā)電。
但對泰坦而言,它們依賴的是放射性物質自然衰變過程中持續(xù)、穩(wěn)定釋放的輻射能作為生物能量來源。
一個關鍵認知偏差在于:人類費盡心思濃縮提純用于武器或燃料的易裂變同位素,如鈾-235、钚-239等等,在怪獸眼中,其“營養(yǎng)”價值未必高于天然礦石或核廢料堆中豐沛的、穩(wěn)定衰變的放射性元素,如鉀-40、甚至半衰期極長的U-238貧鈾。
后者雖無法引發(fā)鏈式反應,卻能源源不絕地釋放怪獸所需的“食物”能量,如同涓涓細流。
所以核廢料場對穆托而言,簡直就是自助餐廳!
因此,區(qū)區(qū)一兩枚經過高度屏蔽、輻射被刻意收斂的“包裝好”的濃縮核彈頭,對一只剛從堆滿“免費大餐”(核廢料)的老巢離開、體內正醞釀著大量胚胎的雌性穆托而言,其吸引力遠不足以讓它放棄眼前追尋“族群延續(xù)”目標的執(zhí)著旅程。
另外,人類對核武這種東西的保險設置更是重中之重。
畢竟在1966年的一次事故就可以證明人類對核武這種東西的小心程度是何等的高。
那次事件叫帕洛馬雷斯事件,當時一架美方空軍B-52G轟炸機在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帕洛馬雷斯村莊附近的地中海上空與一架加油機相撞。
那次碰撞,導致了加油機當場爆炸,造成四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并導致轟炸機解體,造成七名機組人員中的三人死亡。
這架轟炸機當時正在參加鉻穹頂行動,這是一項冷戰(zhàn)時期的空中警戒任務,需要攜帶核武器的轟炸機連續(xù)飛行,來維持核威懾能力。
而在事故發(fā)生時,B-52G攜帶有四枚熱核炸彈。
其中三枚炸彈落在帕洛馬雷斯附近的陸地上,更加嚇人的是,其中的常規(guī)炸藥已經引爆了。
很驚險是吧。
但是,其中核子材料卻沒有引爆,第四枚炸彈落入地中海,經過廣泛搜尋,最終將炸彈完好無損地打撈上來。
畢竟核武器設計有安全機制,60年代都有如此高的安全系數(shù),更別談當下。
因此,讓核武這種東西來吸引吃過“自助餐”的穆托而言,只能說聊勝于無吧……
它毅然西行去尋找“信號源”,為的是基因延續(xù)的宏大本能,而非一時口腹之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人類的首次戰(zhàn)略誘捕,就此淪為一場因為對于泰坦的認知偏差而變成的無效演習。
活人豈能被尿憋死?
既然怪獸對精心布置的陷阱無動于衷,B計劃……或者說臨危受命的“C計劃”,便倉促上陣。
觀察到三股巨獸仍固執(zhí)地沿著現(xiàn)有軌跡移動,交匯點即將在內陸靠近洛杉磯與舊金山之間的人口稠密區(qū)形成。
人類不可能放任核爆在這個區(qū)域發(fā)生。
萬幸!
預備的兩枚核彈尚未動用第二枚。
人類指揮部緊急下令:第二枚裝有機械計時引信的B83核彈,立刻通過陸路(原劇那個超重型特種加固列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