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卵內部相當于一個生命重塑空間
杰頓跨越生物學極限的進化也將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此時的巨卵直徑遠超三百米,表面那縱橫交錯的紋理,如同生命鑄造模具。
紅色的地球之光與綠色的艾美拉魯礦石能源在此處交織。
十個斯非亞球體已經干癟,其中的能源在這三十年里已經被盡數吸收。
巨卵的內部環境更是如同宇宙中的極端地帶,溫度在零下兩百五十度至近千攝氏度之間周期性震蕩,這種極端的溫度變化,正是新細胞周期性的吸能與放能所導致的。
而杰頓的體內新細胞,還有內臟,也將會在此處進化成適應極端溫度的形態。
畢竟,若是在極端環境下,生物所面臨的溫度挑戰極為嚴峻。
就拿地球生物學來說:
短時間內,生物憑借自身的調節機制進行抵抗,這充其量只能暫時維系體內溫度,不至于使其過快攀升。
然而,若要實現長時間生存,身體與外部環境的溫度終究會不可避免地趨向一致。
要在高熱環境中確保生物體的蛋白質不發生遇熱變性,這需要極為特殊的生存特性。
畢竟,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一旦變性,諸多生物功能便會受損。
而維持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各類酶,對溫度的要求更為苛刻,它們能夠正常工作的溫度范圍極為狹窄。
酶作為生物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其活性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才能得到有效發揮,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尤其是在高熱環境下,酶的結構會遭到破壞,進而喪失催化功能,導致生物體內的各種代謝活動無法正常進行。
這也正是鳥類和哺乳類生物為何要不遺余力地將體溫維持在三十幾到四十度左右的關鍵原因。
這個溫度區間,既能保證生物體內的各種生理過程,如新陳代謝、細胞呼吸等,能夠高效有序地進行,又能確保蛋白質和酶的結構與功能穩定,從而維持生命的正常運轉。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鳥類和哺乳類生物發展出了一套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保持體溫的相對恒定,這無疑是它們在生存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依仗。
另外,還有一種極端案例。
在深海的海底熱液噴口處,那里相當于地球內核熾熱力量的宣泄口,其溫度之高更是極端。
最高時,能達到海水沸騰溫度的三四倍之多。
然而,深海自帶的超高壓環境,將這些本應因高溫而氣化升騰的海水緊緊束縛,使其保持液態,呈現出一種穩固又危險的平衡。
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生命的生存似乎成為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那么生物又該如何在這片熾熱的“煉獄”中尋得生機?
現實給出的答案,似乎在宣告著這片高溫區域是生命的禁區。
絕大多數生物體內的蛋白質,在溫度達到60度左右時,便開始悄然改變自身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