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航空局的C波段雷達,正穿透厚重的火山灰,以毫米級的精度捕捉著熔巖流熱膨脹位移的每一絲變化……
“怎么回事,巖漿的能量全部聚集在撞擊坑的正中心了……”
“正常,因為那里目前海拔最低,都快成盆地了,淺層巖漿當然都匯聚了……”
“不對啊……是地底深處一公里以下的高熱能量脈絡圖……”
“什么鬼?數據是不是有問題啊!”
“對啊,總不可能是東京……形成了一個新火山吧!”
眾人一頭霧水,畢竟此時對內部的環境還沒有完全探索清楚,兩眼一抹黑,誰也不知道里面的情況。
與此同時,由美方提供的全地形裂變物質檢測機器人也在向著爆炸中心艱難前行。
搭載著高純鍺γ譜儀和中子閃爍體探測器,能在輻射劑量率高達500Svh的致命環境中,頑強地堅守4小時。
其履帶式底盤作為鋼鐵鑄就的腳掌,跨越300°的熔巖斜坡,借助激光掃描敏銳地識別安全路徑,巧妙地避開溫度大于800°C的危險區域,一步步向著災難核心邁進。
不止是地面搜索,還有空中的特化型號采樣飛艇,洛克希德·馬丁HAA氦氣飛艇高高懸停在20公里的高空,垂降下抗拉強度達50GPa的碳納米管纜繩,小心翼翼地采集坑心氣體樣本。
這根直徑僅3厘米的超級繩纜,其強度足以吊起整座東京塔。
繩纜末端的采樣艙如同深海探測器般緩緩下降,艙體表面的熱電效應裝置將周圍400℃的高溫轉化為電力,維持著內部精密儀器的運轉。
“檢測到異常氣體成分!”
“輻射是正常值的17倍,還有……還有痕量的星際塵埃標記物!"
分析模塊中的質譜儀目前已經檢測到異常峰值,證實了撞擊體中含有星際物質,為這場災難的研究提供了一些信號。
……
在距離爆心3公里的熔巖區,此刻已經處于巨大“盆地”區域了。
幾臺經過防輻射改裝的機器人正排成楔形陣列前進。
他們每條機械腿都配備了液態金屬關節,能在800℃的環境中保持靈活運動。
同時背部的合金屏蔽艙內,探測器正以每秒百萬次的頻率掃描著周圍環境。
“發現放射性異常區!”
“標記坐標34。87°N,
139。65°E,輻射劑量率超過500Svh!”
與此同時,為首的機器人立刻展開腹部的鉛簾,露出隱藏的中子活化分析裝置。
“這里的輻射有點不對勁啊……”
“別管了,趕緊前進吧,先搞清楚撞擊中心的那個巨大物體是什么東西吧?!?/p>
“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