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系統(tǒng)檢測方面,當檢測到非核能波動后,各國紛紛加大投入,競相開發(fā)暗物質探測裝置。
歐盟啟動了“量子真空能提取計劃”,期望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東大則另辟蹊徑,嘗試復制冷聚變反應,試圖從不同角度揭開外星能源的秘密。
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這個外星機械人,各國采取了分階段的研究策略。
首要任務是對機械人進行物理隔離。利用超導磁場束縛其活動,防止其自主變形或引發(fā)能量爆發(fā),確保研究環(huán)境的安全。
同時,通過中子衍射和同步輻射光源等先進技術,對其表面納米級刻痕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些非人類符號,這些符號似乎蘊含著某種未知的信息,但解讀工作困難重重。
第二階段,研究重點轉向了意識交互實驗和生態(tài)模擬測試。
研究人員利用腦機接口向機械人發(fā)送信號,期望能夠與其建立某種形式的溝通,但遺憾的是,并未接收到任何回應。
與此同時,他們將機械人碎片置于模擬外星環(huán)境的高壓高溫艙中,試圖觸發(fā)其自適應重組,以觀察其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反應和變化。
但是一切的轉變則是在一次偶然的電擊實驗。
雖然具體過程,還有研究成果沒有在紀錄片里提到,但是正是因為這個機械人接下來的行為,讓這個世界走上了另一條發(fā)展軌跡……
……
在成功對外星機械人實施初步隔離與多輪基礎檢測后,人類科學家們不甘止步于空守著一個巨大的寶藏,卻難以將它身上的技術應用。
可是要揭開這個神秘造物的面紗,還需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在一次初始能量刺激測試里,科研人員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試圖用不同能量形式與機械人進行“對話”。
在對機械人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始終遵循“觀察
-
假設
-
驗證”的科學流程,發(fā)現(xiàn)聲波反應后,立即采用控制變量法排除干擾因素,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同時,他們巧妙地利用現(xiàn)有的聲波發(fā)射器、頻譜儀等設備,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高效地推進研究進程。
為了保障人員安全,初期的聲學實驗均在隔離艙內進行,嚴格控制可能出現(xiàn)的未知風險。
實驗室里,各種儀器閃爍著微光,電流、微波、激光等能量源被有序地引導至機械人的表面,與此同時,全方位的監(jiān)測設備嚴陣以待,捕捉機械人的任何細微反應。
在眾多嘗試中,一次微波實驗成為了關鍵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