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他又稱自己身體尚未恢復,需要休息,便開始蒙頭大睡,心中卻思緒萬千。
經過連續兩天的梳理,張天云終于厘清了現狀。
他既喜又憂。喜的是自己竟然獲得了重生,且名字依然叫張天云;憂的是他現在的身份既不是教師,也不是醫生,而只是偏遠鄉村的一名小公務員。
如今,張天云所處的時代恰好是20世紀末,共和國剛剛舉行完盛大的閱兵儀式。
而他本人,作為最早一批的大學生公務員,自考上公務員以來,就被縣里派遣到了栗子坪鄉擔任一般干部,轉眼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
栗子坪鄉,位于雍平縣最為偏遠的山區地帶,距離縣城約有百公里之遙。
張天云的雙親均為縣城城關鎮小學的教師,出身并無顯赫背景,因此對于張天云當前的境遇,他們雖心懷關切,卻也束手無策。
張天云之父張德年原本寄予厚望,期望他能借由參與此次縣級青年干部培訓班的契機,展現自我,爭取副鄉長等晉升機會。
然而,世事無常,培訓班開班前夕,張天云突發急性疾病,高燒不退,無奈錯失此次良機。
二老目睹此景,內心焦急萬分,其母尹素娥更是連日來頻頻在旁勸慰,言辭中不乏憂慮。
面對母親的擔憂,張天云僅以微笑回應。
在政治領域,他的認知遠比雙親更為深刻。盡管一般而言,入選青年干部培訓班常被視作提拔的前兆,但張天云深知,自己此番晉升機會渺茫。
原因在于,今年局勢頗為特殊。中央多次召開會議,深入探討干部年輕化問題,并就如何加強年輕干部培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而張天云之所以能入圍培訓班,不過是順應大勢,實則是下級部門的一種形式主義表現。
誠然,組織對青年干部的重視不容忽視,但提拔與否需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張天云具備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并不在組織的重點考慮之列。
然而,張天云并未因此氣餒。過往的挫折與磨難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加之曾罹患絕癥又重獲新生的經歷,更促使他心智愈發成熟。
政治之路,是對個人耐力、智商與情商的極限考驗,官道深邃,一時的得失難以定論。只要身處此圈,機遇便有可能降臨。
張天云深知,盡管目前看似落魄,但相較于前世,他的起點已高出許多。身為公務員,這一身份為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午餐過后,張天云面帶微笑,向母親提議道:“媽,我打算下午去縣委組織部看看,是否還有機會插班學習一段時間,這對今后的工作或許有所幫助。”
尹素娥聞言,面露難色,勸阻道:“天云啊,我看還是算了吧!你爸已經打聽過了,聽說這次提拔的名額已經確定。你現在去,即便能插班,也未必能獲得提拔。”
"前去或許徒勞無功?或許,更明智的選擇是調養身體,畢竟山區環境艱苦。"
尹素娥輕嘆一聲,語氣中透露出一絲無奈。
"母親,此言差矣。組織安排青年干部培訓,正是體現了對青年人才的重視。我追求進步,乃是理所當然之事。豈能因尚未獲得晉升機會,便放棄學習?這種心態,實不可取!"
張天云神色莊重,言辭懇切。
"你這小子,連個芝麻小官都不是,還跟你母親擺起官架子來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尹素娥佯裝憤怒,邊說邊拿起掃帚,向張天云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