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結果公布之后,全場再次炸開了鍋。
“臥槽!這,這家伙竟然又選了一個小前鋒?!!!”
“這是要干什么?他們已經有五個小前鋒了!!!”
“那什么,剛剛誰說下個賽季新奧爾良傳奇龍隊要打五個小前鋒陣容來著?真踏馬的是個天才啊!看這架勢,說不定蔡明那個鬼才還真是要打五個小前鋒陣容呢?”
而這個時候,坐在蔡明身邊的伊萊克已經徹底麻木了。
她都不知道應該說些什么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心全意的相信眼前的這個男人吧。
如愿選中了科懷倫納德、吉米巴特勒,以及錢德勒帕森斯的蔡明心情大好,此時的他正在腦海中規劃著對三人的使用,加上目前隊內的羅恩阿泰斯特和保羅喬治,正好五名小前鋒。
“或許神算子帕特萊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洛杉磯湖人隊的“Showtime”時代提出的革命性籃球理念,場上的五名球員都將是身高2米左右的全能型搖擺人的預言可以在下個賽季實現呢!”
蔡明在心中盤算著這種可能性。
雖然蔡明對帕特萊利那極具冷血性質的商人作風極為的不爽,但不可否認,蔡明對這家伙的獨到見解,以及那革命性的籃球理念,還是極為推崇和欣賞的。
帕特萊利構想的五位小前鋒球員同時在場的戰術核心理念是位置的模糊化。
他設想未來的籃球運動員不再被束縛于傳統1-5號位的定位,而是根據比賽需要自由切換角色,場上的每個球員都需要具備持球、投射、防守等多個位置的能力。
這一構想在當時,甚至是現在看來都有些過于理想化,因為籃球運動長期以來都是依賴明確的位置分工:控球后衛負責組織、得分后衛負責得分、小前鋒負責突破攻堅、大前鋒負責籃板和內線進攻、中鋒則負責護框兼顧攻框。
在現在看來,帕特萊利的愿景就是在挑戰這項運動的基本邏輯。
然而,作為穿越者的蔡明自然知道,帕克萊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這套戰術理論是極具前瞻性的。
隨著籃球運動的發展和進步,NbA球隊的戰術體系越來越接近帕特萊利的設想,全能型球員成為各隊爭相追逐的目標。
日后的現實也印證了,帕特萊利提出的位置模糊化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
到了2023-24賽季,NbA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位置革命,聯盟中有超過65%的球隊經常使用無特定位置的陣容,而即便是在兩年之后,也就是2013-14賽季,這一比例也還不到20%。
原始空中的聯盟第一人,勒布朗·詹姆斯就是這種趨勢的完美體現。
縱觀勒布朗詹姆斯的整個職業生涯,從幼詹到老詹,從天之驕子到阿攤,從控球后衛到中鋒,他打過場上的所有五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