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各回各家
戍天歷37年八月,昊國西宮中。昊王看著地圖上顧首關南側的兵馬對峙,那個“東市軍”的標示,牙齒咬得很緊:“此子一日不除,我后宮粉黛無顏色!”
自從失去了渤郡后,昊國上層的消費,是肉眼可見地降了下來。宮女的衣服從絲織品變成了布,而糧食也從稻米變成了蘆稷高粱。
然而一旁年輕龍裔官員則是說道:“陛下,只是有人不想除掉此子。”
昊王瞥了這位龍裔一眼,但是沒有出言警告。因為,已經不止一個人,在旁敲側擊地敘述,趙誠對朝廷有了防備,想要養寇自重。這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人的讒言了,而是已經成為昊國內部一股勢力;但趙誠也不是一個人,他麾下那些連戰連捷的軍功派們,被壓制的越狠也越抱團。
畢竟武飛和趙誠之間月月通信所產生的風言風語,已經造成三人成虎的勢頭。
這“月月通信”是武飛那兒傳出來的,武飛毫不避諱地對各方說道:“沒有誰比我更懂趙大將軍,我和他是好朋友。”
其堂皇冠冕,以至于大爻內部那些見不慣武小雀的政敵們,也不是抓住這個指責武飛“通敵”,而是諷刺武飛吹牛。
可昊國內可不這么想,畢竟趙誠先前一直是戰無不勝,今年幾次出關用兵小試,也逼著武飛手忙腳亂,丟了幾十車原本該送到堡壘中的糧草。但現在,怎么著就是拿不下他呢?
失去渤郡對于昊國來說,對兵家來說是失去了那些糧產,而對習慣了上層生活的頂層來說,向南的商利都被截斷,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他們的日常可不是一般的“日常”,取暖都不是普通柴火,而是燒過的銀骨精炭。
而在武小雀地盤上,敢于有這樣“日常”的世家大族,都證明還有“膘”,刮的還不夠。以至于宣沖治理過的地方,其豪門文化長達百年都是“含蓄”“收斂”“財不外露”。
渤郡各地維持會的大佬們,現在乘馬車開會時都只能躺在干草堆中保暖。回去之后還是跟著奴仆們一起掏耗子洞。
在武飛的計算中,這就節省了不少布資源,讓東市軍有足夠過冬的衣。
渤地原本的世家在戰亂和武飛的鐵腕下,強行從奢入簡。
戍天歷37年,武飛和趙誠都在互相封鎖,控制治下糧食,藥品,布匹等資源的流失;而武飛這邊控制資源的能力,要比趙誠更游刃有余。
要說昊國有沒有讓大爻富貴人家們所需要的“日常”呢?是有的。
例如昊王此時大殿中燃著的燈火,是鯨油熬制的萬年燈,這可是修神的上品。轉手到了大爻內,是那些世家大族愿意費百金買上一注的“必需品”,都是用于在宗祠內作為香燭,供奉祖上。
而此時殿堂上琉璃瓦雖然少,但是明珠眾多,且藍紫紅三色珊瑚異常奪目。這些從海中取得的珍奇,也是修術修法的上品。
趙誠是允許這些資源被南下商人帶著去買賣的,用來換取糧食,布匹,酒精;但是,武飛不允許大爻內地人買。
但是昊國那邊,凡是帶了“違禁交易品”的商人,在返程時候全都被武飛劫下來了。
…武飛對趙誠:用兵我比不過你,論局面,你比我難得多…
37年,武飛開始整訓東市軍和武家北路軍,雖然兩隊兵馬都是武飛帶過的,但是由于雙方水土方言不同,所以相互間還有隔閡,
為此武飛將全軍分成兩組,隨機抽簽,分組組隊,演練炮術和攻城戰術配合。
這種強行把兩支部隊捏合成一支隊伍的情況,在舊軍隊體系下是做不到。
因為兵和隊督是綁定死的,相互之間命令傳達都是獨一無二的。
舊式軍隊的士兵們只能適應他們原本隊督們發號施令的習慣;十幾年前,在武家老軍中,當隊督們語氣變化時,下面軍士就知道命令的輕重緩急。
但是在新軍體系中,隨著操典構建完善,命令體系統一;現在在合并過程中,下面士兵們能從陌生隊督們的口中,獲得他們熟悉的指令,也就能夠有效指揮了。
這就是新軍部隊和舊軍部隊種種差距中,非常不起眼,卻相當關鍵的一個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