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天下都沒想到,趙誠打偏安一隅的武源常能夠打這么大。
因為在趙誠那些幕僚們預計中,己方這多路進攻,浱地各個方向的鎮守們會因為大勢已去,紛紛收縮。
屆時各路大軍齊進,匯聚樂浪城下,殲滅武源常最核心的主力部隊后,就能傳檄而定。
畢竟武源常這些年來,集齊了“眾叛親離”“窮兵黷武”“剛愎自用”等諸多亡國之相。
歷史上所有偏安一隅的政權被滅,就像釘子戳氣球。只要在一個點戳破,原本還地盤龐大的國家瞬間就沒了。
蜀漢是這樣,歷史上南朝也是這樣,甚至現代傻大木,亞述也是這樣。
為什么呢?大國、強國打小國、弱國。由于“強弱”在戰前已經分明了,小弱國的人心是不齊,所以只要干死死硬派系后,偌大國家立刻就投降了,到處都是投降主義謀士來領路。
大爻現在的諸多士人(大爻所有舊的文化階層)眼里,現在浱國和昊國的強弱已分。戰前南浱的諸多士人們都紛紛來投昊國,這豈不是強弱已定?
現在浱國內的百姓,最好結局就是迎接王師,乖乖的躺在砧板上做肉。
最終昊國的趙誠會根據此地多年財富積累情況,給浱國本土勢力們一個能保全本地勢力的機會。
“有識之士”也認為:武家也應該早點歸降。且在趙誠大軍發動前,現在投降是最好的機會。
“有識之士”的理由:趙誠會因為“武源常在亂世守住一方凈土,頗得當地人心”的情況,給宣沖封侯,來安撫地方百姓。
…國戰不單單在于財貨,而在于有多少人相信能贏…
值得一提,宣沖剛穿越過來時,在開拓南疆時,也想著大爻被顛覆后,自己憑借功勞獲得體面待遇。
但是現在,宣沖:“老子能贏,為啥要投降?!”
此戰中不單單是宣沖一個人認為能贏,而是整個勢力上下都認為自己能贏!
這不,雙方隔著各個戰線上互相交伐的場面,浱國上下完全不認為自己是“弱”的模樣。宣沖聚集起來的“小憤青”們狠狠地抽這些大爻名士們的臉。
趙誠出一支兵馬,宣沖這邊就緊接著派出一路將領領軍跟著交戰。雙方前期“進軍”如同下棋一樣,回合制,車馬炮相互交錯。
所以在趙誠麾下的謀士們感覺三觀崩了,憑什么!憑什么一隅敢和整個天下爭?
宣沖此時在歷史作業本上,寫下了答案:因為這是革命!
只要認為“本方治理更優秀”,哪怕只有邊陲一省,都敢于對占據天下大部的中央亮刀子,例如蔡將軍護國軍。
宣沖:“這天下,治理模式太老舊了。現在我拿出來一個全新治理模式。這個模式在這么多年來,隨著我南征北戰;在嶺南、南疆、東華郡、浱地、渤地一步步試驗過。屬于穩定可行的、時代進步的治理模式。”
也就是說,趙誠有半個天下的“自認為精華”的士子集群人才所支持;而宣沖現在有這十幾年來習慣新模式的軍政人才庫。
且這些新人才,可都是經過了“又臭又長”的南征歷練,敢以貴胄為芻狗!
宣沖在面對趙誠這樣的老手時,拿出了自己作為穿越者能搬出來的一切時代優勢,這是對對方段位高的尊重。
…舊派們在見證…
玉華州,草廬中,士子們對現在局勢交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