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目標鎖定
當“編織者”的外部用戶,通過其指令接口設定目標。
例如:“將前方小行星的所有鐵-56原子核,轉變為金-197原子核”。
或“將艦隊前方0。5光年內的星際氫原子,密度提升至水的水平”。
“編織者”的核心——一個基于未知物理原理的拓撲計算網絡,則會瞬間將這個宏觀指令,編譯成一套極其復雜的、針對底層量子場的微調指令集。
第三步,強相互作用力與弱相互作用力的精密重構
這是“編織者”最令人震撼的能力之一。
它不依靠巨大的能量去轟擊原子核,例如恒星聚變或粒子對撞機,而是采用一種更“優雅”也更恐怖的方式。
而是通過向目標原子核的膠子場(傳遞強相互作用力的載體)和wZ玻色子場(傳遞弱相互作用力的載體)注入特定的能量-信息脈沖,來精確地改變核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它像一把超乎想象的精密手術刀,瞬間“軟化”或“重塑”目標原子核內部的力場結構,使得核子重組所需的能量壁壘被暫時性地、局部地“繞過”或“降低”。
在力場被微調的這個極短窗口期內,“編織者”通過操控夸克的“味”變(如上夸克變為下夸克,從而將質子變為中子,或反之),直接修改原子核的組成??梢跃_地增加或減少質子數(改變元素種類)和中子數(形成特定同位素)。
第四步,量子態批量操控與空間位置重構
這是實現之前“致密氫氣云”和瞬間物質轉移的原理。
“編織者”能夠與目標范圍內的原子(尤其是輕原子,因其量子效應更顯著)建立強制性的、非局域的量子糾纏網絡。
這個網絡不是一對一的,而是像一個覆蓋整個空間的、動態的量子互聯網。
它瞬間將目標區域內所有指定原子的量子態糾纏在一起,并與自身核心同步。
接著,“編織者”通過操作自身核心的量子態,直接重新定義整個糾纏網絡中所有原子的“位置概率波函數”。
它并非“推動”原子穿過空間,而是將原子原本彌散在廣闊空間中的存在概率,強制性地“折疊”并“重新投影”到一個預設的、極其狹小的坐標范圍內。
從外部觀察,效果就是物質瞬間消失了,并在另一個地方瞬間出現,或者被壓縮成高密度云。
這超越了三維空間的連續運動概念,是一種基于量子非定域性的“概率躍遷”。
總之,“編織者”的本質,是一個“物理規則編輯器”。
它不直接對抗物理定律,而是以一種無法理解的方式,在局部區域內,獲得了暫時性地修改物理常數和量子規則的最高權限。
它將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力(強、弱、電磁、引力)以及量子力學原理,視為可以調和與重組的“樂器”,通過演奏一首由能量、信息和更高維度幾何構成的“交響樂”,來實現對物質世界的終極操控。
后面的時間,礫巖幾乎都泡在工作室內,消化“編織者”的圖紙,同時開始設計新的武器系統。
昏天黑地,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直到礫巖收到了伶的內部頻道通知:
“老大,已抵達南三角座mx星系外圍,探測器偵測到前方存在密集的星際塵埃和冰晶云,我們已經脫離了曲速航行狀態,正在減速中。”
“是嗎?”礫巖這才恢復了對外界的感知,“我馬上到艦橋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