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遵慶實在不想再聽下去了,因為這是一個讓他徹底絕望的消息。
這道圣旨意味著什么,裴遵慶很清楚,哪里是這些低層官員所說得失寵,這是歷練啊!去地方歷練五年,回來后正好接韋見素的相印。
裴遵慶長長嘆了口氣,他徹底沒有希望了。
這時,有從事跑來道:“裴尚書,圣旨到!”
“啊!”
裴遵慶儼如晴天霹靂一般,差點沒站穩(wěn),嚇得兩名幕僚一起扶助他,“輔相,你怎么了?”
裴遵慶擺擺手,“我沒事,趕緊擺香案接旨!”
香案擺下,裴遵慶跪下聽旨,宣旨官展開圣旨,朗聲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刑部尚書裴遵慶任勞任怨、不辭勞苦,有功于社稷,特調(diào)任為禮部尚書,依舊為內(nèi)閣輔相,負(fù)責(zé)本屆科舉!”
“微臣遵旨!圣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陣風(fēng)吹過,裴遵慶頭上冷汗微涼,一顆心也終于放下了,天子還是要繼續(xù)用他一屆,雖然把他調(diào)為禮部尚書,但也算升職了,禮部排在刑部的前面嘛!
云南三寶
李晟已率領(lǐng)五萬大軍進入了嶲州。
李晟極有經(jīng)驗,他并不急于進攻南詔控制的嶲州南部,而是先在漢人聚居的北部站穩(wěn)腳跟。
大軍進駐越嶲縣,這里是嶲州治所,南詔將它叫做建昌府。
城內(nèi)七成百姓都是漢人,三成人是南詔和其他民族,還有少數(shù)吐蕃人。
中軍大帳內(nèi),副將曲環(huán)指著沙盤道:“南詔軍隊主要集中在南面會理縣,那是他們會川都督府所在地,西面的劍川府實際被吐蕃軍控制了,吐蕃在劍川駐扎了三萬軍,一旦我們大軍拿下會川都督府,距離南詔都城羊苴咩城,就只有不到三百里了。“
李晟用一面小旗插在會川都督府上,會川緊靠瀘水,他們的沙盤也就到瀘水為止,他緩緩道:“這樣說起來,會川都督府就是南詔的北大門,是他們必保之地。”
曲環(huán)點點頭,“將軍說得一點沒錯,當(dāng)年李宓就是因為占領(lǐng)了會川都督府,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殺往當(dāng)時的都城太和城,結(jié)果會川被前來支援的吐蕃軍偷襲占領(lǐng),后勤斷絕,唐軍慌亂撤退,被南詔和吐蕃南北夾擊,唐軍全軍覆滅,李宓投洱海殉國,太悲壯了。”
李晟沉思片刻道:“實際上吐蕃和南詔呈掎角之勢,吐蕃在西,南詔在南,一旦倉促進入南詔,吐蕃軍必然斷后,所以我們要么占領(lǐng)會川都督后長期對峙,要么分兵而戰(zhàn)。”
曲環(huán)是劍南都督,他率領(lǐng)一萬軍隊前來和李晟主力匯合,出任南征副將,劍南軍到來使唐軍人數(shù)達六萬人,曲環(huán)沉吟一下道:“將軍,據(jù)卑職所知,南詔的總兵力恐怕有二十萬之眾,還有三萬戰(zhàn)象,第一次大唐和南詔之戰(zhàn),唐軍就是被戰(zhàn)象擊敗,將軍切不可大意。”
李晟冷笑道:“相信歷史絕不會再重演,我雖然只率五萬軍隊南下,卻有著強大的武力,顛覆南詔人和吐蕃人想象,如果他們識相,早點投降,或許能免除滅國之憂!”
中午時分,參謀鄭緒匆匆找到了李晟,“參見將軍!”
鄭緒就是張立的幕僚門客,南詔清平官鄭回的侄子,之前就是他在政事堂作證,他被李晟任命為幕僚參謀,隨軍南下作戰(zhàn)。
李晟正在看地圖,他指著地圖笑道:“怎么太和城標(biāo)識是都城,羊苴咩城也是都城,到底哪個是都城?”
鄭緒躬身道:“太和城是都城,羊苴咩城是一座新城,它雖然不是都城,但王宮、官署和駐軍都在羊苴咩城,人口也是羊苴咩城最多,所以羊苴咩城才是事實上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