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太客氣了,這是我必須做的,現(xiàn)在我需要一個人去和吐蕃人通個氣,不知有沒有合適的人?”
安齊管點點頭,“那就我去吧!他們之所以沒有殺我,沒有擄走我的家人,就是因為我姓安,吐谷渾人多少會給點面子。”
李鄴卻不肯答應(yīng),“安老不能再犯險,您若出什么事,我沒法向您兒子交代!”
安齊管卻執(zhí)意要去,“我一把老骨頭,能為張掖再做點事,死也瞑目了。”
李鄴無奈,便給尚結(jié)贊寫了一封信,派一小隊斥候護送安齊管去大斗拔谷。
李鄴隨即派李西岳率一萬騎兵趕往廣武縣戰(zhàn)俘大營,把一萬三千名吐蕃戰(zhàn)俘押解來張掖,這一萬三千多戰(zhàn)俘是涼州和會州的駐軍,也是吐谷渾人。
用一萬三千多名吐蕃軍戰(zhàn)俘換張掖和酒泉的百姓,這筆買賣相信尚結(jié)贊一定會答應(yīng)。
大斗拔谷位于張掖的東南方向,是祁連山的一道天然裂口,是溝通河湟谷底和河西走廊的捷徑,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和商業(yè)價值。
甘州的一萬吐蕃軍隊并沒有南撤到鄯州,而是奉命嚴守大斗拔谷。
大斗拔谷長約七十里,道路極為狹窄,最窄處只有數(shù)丈,最寬也不過二十余丈,兩邊都是千丈懸崖,整個山谷就像被一刀劈出來的通道。
唐軍和吐蕃軍爭奪大斗拔谷已有數(shù)十年,里面稍寬處修筑了三座軍城,雙方反復(fù)修葺,固若金湯,扼守住了大斗拔谷,可謂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一萬軍隊當(dāng)然不可能全部駐扎在三座軍城內(nèi),大部分駐扎在大斗拔谷南面出口外,守住了出口。
但山谷內(nèi)的三座小軍城也同樣極難攻打,如果要強行攻打,不付出幾千人陣亡的代價,休想拿下三座軍城。
但如果攻得有策略,也可以不傷一兵一卒奪取它們。
開元十六年,唐軍便以不傷一名士兵的代價,奪取了大斗拔谷。
在山谷入口處,也有一隊吐蕃軍游哨,監(jiān)視河西走廊的動靜。
上午時分,一隊三十人的唐軍斥候護衛(wèi)著安齊管靠近了大斗拔谷的入口,他們立刻被吐蕃巡哨發(fā)現(xiàn)了,吐蕃巡哨紛紛翻身上馬,警惕地望著他們。
安齊管對唐軍斥候道:“你們在遠處等我,我上去和他們說!”
為首斥候遲疑一下道:“不如我用箭把信件射給他們。”
安齊管搖搖頭笑道:“如果射箭信有效,那就不需要我跑一趟了,羅校尉不了解他們,這幫人很粗野,不識字,他們會把箭信撕得粉碎,必須要和他們交談,讓他們知道這封信的重要。”
“但如果他們傷害安公,我們可沒法回去交代?”
安齊管笑道:“我有辦法讓他們不傷害我。”
他從馬袋中取出一面旗幟,插在大旗之上,將旗幟展開,竟然是一只展翅雄鷹。
“這是吐谷渾人信仰的神,薩滿教的起源,他們看見這面旗幟,就不敢傷害我,哎!我也是后來才想到。”
安齊管有點傷感,對唐朝斥候道:“你們就在這里等著,我馬上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