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報王爺,斥候來報,雒縣沒有敵軍。”一名將領向他稟報。
李璘也知道雒縣雖大,但城墻矮小,沒有防御能力,他點點頭令道:“加快速度,抵達雒縣后休息!”
軍隊在月色中全速前進,隊伍整齊有序,士兵們身著皮甲和布甲,手執長矛盾牌,步履矯健,精神抖擻,這支軍隊由五千騎兵和七萬步兵組成。
其中三萬人是李璘精銳之軍,三萬士兵都是從江南西道便跟隨他的老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從行軍的快速整齊便可以看出他們絕不是新招募的烏合之眾。
隊伍沿著寬闊平坦疾速行軍,兩邊是大片綠油油的稻田,丘陵起伏,矮崗連綿,一隊隊斥候在前方探路,不時將沿途無事的消息傳回中軍。
四更時分,隊伍進入了平原地帶,這里已經是雒縣的西面,這時,李璘得到消息,李鄴親自率領一支兩萬余人的軍隊向雒縣殺來,將他派出偷襲梓潼縣的五千軍隊包圍了。
這個消息反而令李璘大喜,五千人成為一個誘餌,李鄴吞餌了,他將被自己派出的五千士兵牽制住,給自己創造機會。
李璘再次下令加快行軍速度,爭取追上河隴軍,布下天羅地網抓捕李鄴。
七萬余人大軍在寬闊平坦的官道上疾速行軍,延綿七八里,遠處偶然可以看見一座座村莊和一片片樹林,他們很快將一條丈許寬的小河拋到身后。
危機通常在毫無準備地時候降臨,就在李璘大軍正北方約五里外,一支黑壓壓的軍隊已列隊就緒了,白孝德率領三萬騎兵已經在這里等待了兩個時辰,以逸待勞,等待著獵物的上門。
白孝德的三萬騎兵藏身在一片廣袤的樹林背后,使李璘軍隊沒有發現他們的存在,但李璘軍隊并不是走直線,而是走一條曲線,越來越向河隴軍靠攏,從最初的相距五里已經漸漸縮短到相距三里。
月光下,白孝德的目光陰冷,閃爍著殺機,他已經看到了,在遠處迅速移動的一條黑線。
白孝德緩緩拔出戰刀,又抬頭看了一眼清冷明亮的彎月,眼睛瞇了起來,在月光下作戰,這是安西軍最喜歡的一種戰斗方式。
可李璘就未必喜歡了,白孝德嘴角露出一絲殘酷的笑意,戰刀在月光下劃出一道弧線,直劈向前方。
“殺!”
號角嗚咽吹響,低沉的號角聲響徹原野,三萬騎兵發動了,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聲,儼如山洪暴發,宣泄出巨大的力量。
萬馬奔騰,鋪天蓋地,如海嘯掀起巨浪,沉重的馬蹄聲儼如平地上打響的悶雷,使大地顫抖,呼嘯著向李璘的軍隊席卷而去。
李璘的軍隊在號角聲響起時就發現了伏兵,隊伍頓時一陣大亂,他們現在是行軍隊伍,拉長有四五里,要迅速組成作戰陣型并不容易。
李璘驚得頭皮都炸開了,對方竟然有埋伏。
他懊惱地一拍腦門,痛恨自己竟然聽信謀士的勸說夜間行軍,他們懂個屁的戰爭。
但現在恨也已經來不及了,李璘必須要立刻組織陣型對戰,好在他的主力軍隊之間相距很近,主要是和一萬后軍拖了七八里的距離。
李璘對大將李飛羽大喊:“李將軍,你速帶五千騎兵拖住敵軍,給本王爭取時間!”
“遵命!”
大將李飛羽吹響了連續號角聲,這是騎兵出擊的號令,五千騎兵立刻跟著他向兩里外的河隴軍迎戰而去。
李璘的軍隊在迅速收縮,集中排陣,可惜五千弓兵在數里外的后軍押車,想調來排陣已經來不及了,李璘只得將一萬長矛步兵大陣部署在前方,他現在只能靠長矛軍抵擋河隴軍的沖擊,給他爭取時間恢復步兵作戰陣型。
三萬河隴軍騎兵越奔越近,終于和李璘的五千騎兵轟然相撞,五千騎兵就仿佛河流中的一塊大石,他們無法擋住六倍于己的河隴軍沖擊,片刻便被聲勢浩大的河隴軍騎兵吞沒。
兩萬河隴軍騎兵繞過敵軍兩側繼續向前奔殺,再一次和攔截他們一萬長矛步兵混戰在一處。
席萬里率五千騎兵迂回向西面五里外的一支敵軍沖殺而去,那邊是李璘行軍隊伍的后軍,由大將倪文忠統兵一萬人,押解著數千輛滿載糧食物資的大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