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水力磨面機,一只水車可以帶動二十幾只普通磨盤,是人力和畜力磨盤的二十幾倍,這位官員叫什么名字?」
「卑職魏金城,原是將作監中校署署,卑職的父親研究了一輩子的水力機械。」
李鄴點點頭,「那你認為水力機械中最難的是什么?」
「最難是力量的方向改變,比如磨盤是橫向轉,而水車是縱向轉,怎么把縱向轉動變成橫向轉動,這就是難點,我們用的辦法是多個斜齒輪,就解決了力量轉換方向的難題。」
李鄴又饒有興致問道:「那怎么解決前后運動轉換成圓周運動呢?」
魏金城欠身道:「回稟殿下,這個問題在東漢時期就解決了,東漢初年,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利用水車來鼓風打鐵,中間就用了一種連桿裝置,把圓周運動轉變成前后運動,反過來也是一樣,后來因為漢末戰亂,這種連桿裝置技術失傳,我們找到從前的書籍圖紙,又把它復原了,現在我們用的水力榨油機,就是利用了這種連桿和曲柄。」
李鄴贊道:「這位魏使君說得很好,也說到了關鍵支處,你們和工匠的區別在哪里?工匠不會著書畫圖,把技術以文字和圖紙的方式流傳下去,而你們可以,工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們發明一種技術,卻只局限于一個領域,而你們懂得技術原理,就能把這種技術推廣出去,用到其他方方面面。
我有個很好的想法,但工匠卻無法把我的想法變成現實,而中間就缺了你們這樣的研究者,我有個好的想法,你們負責摸透它的原理,然后和
工匠一起把它變成現實,這就是我需要各位的真正原因。」
眾人默默點頭,他們都是技術官員,完全能理解齊王殿下的一番描述,他們也開始意識到,他們并不是來教書那么簡單。
「以后你們教書的同時,也要進行研究,我會投入資源給你們建立研究院,學校既是教書育人之地,也是研究技術的試驗之地。」
茶話會很快結束了,三名官員被留了下來,一個是剛才擅自發言的魏金城,一個是王展,還有一個叫韋清月,聽起來是個女人的名字,但本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虬須漢子,三十多歲,是司農寺的底層官員,官職不重要,但他是大唐最優秀的育種專家。
三人有些忐忑不安坐下,李鄴對韋清月道:「我要先告訴你一件事,我們很快要搞到一種新的水稻種子,事實上已經搞到了,目前送去了泉州。」
李鄴說的種子就是占城稻,但他忘記了一件事,現在是唐朝,唐朝有安南都護府,現在的占城還叫林邑國,很大一部分土地屬于安南都護府,安南都護府最南面的唐林州和羅伏州就有他要的稻種,甚至北面的交州也能找到這種優質早稻。
根本不需航海去林邑國,直接在交州就買到了上千斤優質雙季稻種,李鄴自然是送去泉州試種。
「這是一種早稻,如果能引種成功,那么我們就有了一年種植兩季的水稻。」
韋清月沒有太激動,他遲疑一下道:「卑職聽說南洋有些地方水稻一年能種三季,有商人買種子回嶺南種植,但都沒有成功,這種南方的雙季稻對水熱要求很高。」
李鄴當然也知道,占城稻在北宋成功,并不是因為他一年兩季,但是它的適應力強大,適應了福建那邊的氣候和土壤。
「我明白你的擔心,但這種雙季稻最大的特點就是高產、早熟、耐旱,適應力非常強,生長周期短,畝產超過五百斤,取代目前南方的晚稻,那就一年能產兩季,必然會對我們的糧食產生深遠影響。」
韋清月眼睛一亮,現在江南實行冬小麥加上晚稻,小麥一畝兩百斤,晚稻也不過四百斤,一年收成六百斤,如果新稻試種成功,那么一年每畝地的收成就有近千斤,在糧食方面確實是一個產量的飛躍,對整個大唐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韋清月毫不猶豫道:「卑職愿去泉州培育新稻種。」
李鄴點點頭,「我把農學放在泉州,你出任泉州農政兼農學學正,全面負責培育新稻種和其他農產品,可能要辛苦你,你要
趕春耕,希望你盡快出發,你的家人我會派專人送去泉州。」
「卑職愿為殿下分憂!」
李鄴隨即讓一名吏部司的官員把韋清月領去就職,然后派人護衛他這兩天就出發趕去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