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問你,為何沿途燕軍人數這么少?”
“回稟將軍,半個月前,大軍就撤了,留下我們每天燒烽火,假裝有幾百人駐扎。”
“大軍為什么撤離?”
“聽說是洛陽那邊的命令,具體情況小人也不清楚。”
“陜縣那邊有多少軍隊?”王思禮又問道。
“估計有萬余人左右吧!小人只是大概聽說。”
王思禮心中有了一點底細,率領兩萬大軍繼續東進,一路勢如劈竹,第二天抵達閿鄉縣。
閿鄉縣是距離潼關最近的一座縣城,一直都是燕軍攻打潼關的指揮中心。
閿鄉縣駐軍已經跑掉了,無軍隊把守,王思禮的大軍兵部血刃占領了閿鄉縣,縣令出來投降,縣令叫李如令,原本是唐朝的閿鄉縣主簿,燕軍殺來,他來不及逃走,被燕軍抓住,只得投降了燕軍,成為燕國的閿鄉縣縣令。
王思禮暫時顧不得清算他,問他道:“倒底是怎么回事,軍隊都到哪里去了?”
李如令苦笑道:“半個月前他們就開始撤軍了,向東運送糧食,軍隊一半一半撤退,聽說洛陽那邊征集騾馬,把我們縣的騾馬全部收刮一空,全縣沒有一頭畜力。”
“洛陽那邊出事了嗎?”
“卑職有親戚傳來消息,說安祿山率大軍北撤,各種財寶裝滿了幾千輛大車,現在是太子安慶緒坐鎮洛陽,以前都是天子令,現在是太子令。”
王思禮終于相信安祿山大軍北撤了,他當即派人去給哥舒翰送信,他自己繼續率軍東進,兩天后攻下湖城縣,得到不少糧食,兩萬大軍隨即兵臨靈寶縣的函谷關,函谷關內只有三千燕軍駐守。
王思禮率軍攻打函谷關,城頭燕軍拼死抵抗,雙方激戰一天,唐軍損失近三千人,對方傷亡已過半,沒有了兵力,函谷關守不住了。
當天傍晚時分,唐軍用攻城槌撞開了關城門,函谷關終于被唐軍攻克,奪下函谷關,也就意味著唐軍打開的陜州大門。
函谷關同時也是關中門戶,意義十分重大,哥舒翰終于相信安祿山大軍已經北撤,洛陽空虛,他必須搶到收復東都這個天大功勞。
哥舒翰當即讓監軍邊令誠和大將李承光率一萬軍鎮守潼關,自己親自率領十八萬大軍殺出潼關,浩浩蕩蕩殺向洛陽。
閿鄉縣和桃林縣都屬于虢州管轄,虢州像個口袋一樣掛在崤函古道南面,緊靠潼關,但它屬于河東道,秦嶺橫穿虢州,將虢州一分為二,北面是極為狹窄的崤函古道,南面則屬于伏牛山區,分布著很多小盆地,著名弘農縣、朱氏縣就坐落在這些小盆地中。
從虢州南面前往崤函古道有兩條路,一條是東線,沿著鴻臚水北上,抵達桃林縣,然后沿著崤函古道向東去洛陽。
另一條線則是西,需過一座大谷關,抵達閿鄉縣,這里距離潼關就很近了。
大谷關城一座險關,關城不大,最多只能容納百人,頗有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大谷關自然已唐軍占領,百名唐軍鎮守著這座險關。
入夜,數百名黑影無聲無息靠近了大谷關最西面,幾名黑影靠近了城墻,他們很快將城墻上城磚一一取下,掏了一個三尺寬、三尺長的方洞,黑影直接鉆了進去,很快,數百名黑影也一個接著一個鉆進了城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