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同河就是信度河,今天的印度河,發源于象雄地區,象雄古稱羌同。
“大勃律和小勃律各有多少吐蕃軍兵力?”李鄴追問道。
巴桑希沉默了,李鄴笑了笑道:“如果你愿意說,我不僅放你回吐蕃,還會告訴你關于你們贊普赤德祖贊的一個預言,是蓮花生大士告訴我的預言,他明年會被人刺殺。”
巴桑希大驚失色,注視著李鄴,李鄴淡淡道:“我不會說謊,我完全可以用酷刑讓你開口,沒必要騙你。”
巴桑希注視李鄴半晌道:“小勃律有三千軍隊,大勃律有七千軍隊,一共一萬人。”
李鄴緩緩道:“你們的政務大臣中,有人勾結蘇毗國,欲刺殺贊普。”
“是誰?”
“具體是誰我不記得了,好像名字中帶了一個梅字。
“啊!是朗梅色。”
“好像是他,明年讓你們贊普不要去看賽馬。”
“真是蓮花生大士的預言?”
“信不信由你!”
巴桑希有點不太相信,但對方說是蓮花生大士的預言,萬一是真的呢?這種事情他也沒有必要騙自己啊!
巴桑希又問道:“你答應放我回去,什么時候?”
“我拿下大勃律就放你走。”
從朅師國到小勃律要走十天時間,都是在婆夷水河谷內行軍,河谷海拔不高,只有兩千米左右,三萬唐軍走得比較輕松。
李鄴采用步步為營的策略,他把第一階段的后勤重地放在朅師國,所有糧草后勤都留在朅師國,并留下五千軍隊防御,一旦完全拿下小勃律,后勤重地就會轉移到小勃律。
在高原作戰,后勤是第一重要的,只有充足的糧食和肉食,完善的后勤保障,唐軍才會有充沛的體力和吐蕃軍作戰。
這是李鄴在尕斯草原學到了慘痛經驗,如果當時糧草再充足一點,休息再充分一點,他們也不至于糧食斷絕,倉促作戰,最后陣亡一千八百余人。
兩天后,河谷內已經無法行軍,他們必須走上數十丈高的半山腰行軍,道路也在這里分叉,一條北岸路,一條南岸路,都是去小勃律,北岸是唐軍控制,南岸則是吐蕃軍控制。
李鄴率大軍上了南岸路,繼續向西而行,兩天后,前面路開始變寬,一座很突兀的巨石山阻擋住了去路,這座巨石山應該是山體崩塌留下的遺跡,數十萬年的風化和冰雪侵蝕,所有的碎石都消失了,只剩下無數巨石堆砌成一座巨石小山。
小山高度約七八丈左右,寬百丈,十分陡峭,中間只有一條七尺寬的一線天可以過去,一線天內長約百步,兩邊山體明顯有人工修筑的工事,這里便是吐蕃軍的第一座防御工事了。
其實唐軍也一樣,也在半路上修建了好幾座這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