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李世民手中正拿著那份被無數人摩挲過的報紙樣張。“好!好!好!”他連說三個好字。
“承乾此法,果真大妙!政令暢通,民心歡悅,商賈踴躍,竟連國子監那幫老學究都爭起來了!哈哈!”
他特別留意到關于水利修繕募工的那條新聞引發的積極反響,以及百姓對豐年的期盼帶來的穩定效應,這遠比過去層層下發公文效果來得直接和強烈。
“這報紙,果真成了朕的‘耳目喉舌’,甚至…猶有過之!”李世民目光深邃,他已隱隱看到這小小報紙背后所蘊含的更為巨大的力量!
引導輿論、宣揚教化、甚至…鞏固皇權。
“告訴太子,”李世民對侍立的內侍吩咐道,“此事辦得極好。讓他放手去做,下一期,可酌情增加印量。
朕,等著看更多的‘廣告’拍賣,看他如何將這‘長安紙貴’,變成‘大唐紙貴’!”
內侍躬身領命,正要退出,李世民又補充道:“還有,讓百騎司繼續密切關注,尤其是士林清議與各地可能出現的仿效之風,隨時報朕。”
殿外,春光正好,長安城因《貞觀民報》掀起的波瀾,正以這座偉大的帝都為中心,悄然向著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擴散開去。
一個新的時代,似乎正隨著那墨香與紙頁,緩緩掀開了一角。
……
以極其淺白的語言,詳細闡述了曲轅犁相較于傳統直轅犁如何省力、如何深耕、如何調撥,并配以簡單圖示。
更引人注目的是,旁邊特意節選了秘書丞、弘文館學士蕭德言所著《農書輯要》中的片段,講解春耕選種、育苗的要訣,末尾還鄭重標注:“此《農書輯要》將由司農寺審定,刊印分發各州縣,作為大唐農耕參考之書。”
這不再是簡單的消息傳達,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將政策與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的“工具”!
京畿各州縣的張貼處,人潮比長安首日更盛。鄉野農夫或許不關心國公家的綢緞,但對能讓自己田地多打糧食的新農具和農書,卻有著最本能的熱切。
他們擠在告示前,焦急地催促著識字的鄉紳或里正:“快念念!那新犁怎么個好法?”“蕭大人的書,咱們能看見不?”
當聽到“省力過半,深耕三寸”時,老農們的呼吸都粗重了;聽到朝廷竟要將這等“秘術”刊書下發,許多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份份報紙被爭相傳閱,有關曲轅犁和農書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飛遍鄉野。
“朝廷……這是真為咱莊稼人著想啊!”“太子殿下辦的這報紙,是寶貝啊!快,快去縣里問問,還能不能買到?咱幾家合伙買一份回來仔細琢磨!”
“對!還得催催里正,朝廷的新犁啥時候能分到咱村?”
民間的熱情如火,而官場的反應則更為微妙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