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召來心腹,低聲吩咐了幾句。
不久,長安市井間開始流傳一些新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依舊是魏王舊屬,但內容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些更易引發道德反感的軼事,比如某位屬官縱容家仆欺壓百姓,某位清客文人行為不檢等等。
這些故事真真假假,傳播極快,雖然不直接指向李泰,但“魏王身邊的人都是這等貨色”的印象,卻在悄然形成。
同時,李承乾再次動用御史的力量。
這一次,奏章不再泛泛而談宗室就藩的好處,而是具體列舉了歷史上皇子長留京師最終釀成禍亂的例子,言辭犀利,直指要害,強調“防微杜漸”的重要性。
奏章雖未點名,但矛頭所指,不言自明。
李泰感受到了更大的壓力。
他深知市井流言的厲害,也明白那些御史奏章的殺傷力。
他加緊了進宮請安的頻率,甚至在一次見面時,眼圈泛紅,聲音哽咽地對李世民說:“兒臣自知有過,不敢奢求父皇原諒。
只求能常伴父皇左右,時時聆聽訓誡,于愿足矣。
若…若父皇覺得兒臣留在長安不便,兒臣愿請就近擇一閑散之地,哪怕規模小些,只要…
只要能時常得見天顏…”
他以退為進,看似是在試圖爭取一個離長安更近的封地,實際上卻是故意如此激發李世民的舔犢之情!
李世民看著兒子泛紅的眼眶和卑微的懇求,心中最柔軟處被狠狠觸動。
他仿佛又看到那個聰慧伶俐、總愛纏著自己問東問西的幼子青雀。
帝王之心亦是肉長,嚴厲的背后,深藏著舔犢之情。
他輕輕拍了拍李泰的肩膀,嘆息道:
“青雀,你的心意,朕知道了。此事……容朕再想想。”
此言一出,李泰狂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