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州縣,多少寒門士子、鄉塾先生、小吏里正能看得上?
我們要的就是讓它能毫無阻礙地流入這些人的手中!”
“至于費用,”李承乾轉過身,目光灼灼,“初期的虧損,由東宮和內帑承擔。待發行日廣,數量巨大之時,或可引入少許商戶告示,收取微薄費用以作貼補。
但售賣價格,孤意已決,絕不變更,就必須是一文錢!
要讓天下人形成習慣,只需花費一文錢,便能知朝廷事,學圣賢言,曉農桑技!
此中帶來的民心所向、政令暢通、教化普及之益,豈是萬千金銀所能衡量?”
他看向魏征:“老師負責內容審核,當知一字一句皆關乎朝廷體面、民心導向。
若因價格高昂而使報紙只能流傳于官宦富戶之間,與昔日郎報何異?
又如何打破壅蔽,使皇恩雨露均沾?”
魏征聞言,肅容沉思。
他自然明白太子所圖之大,仔細想來,若真能以此低價普及,其教化之功確實無可估量。
他擔心的財政問題,在太子這番長遠考量面前,似乎成了次要。
他緩緩點頭:“殿下深謀遠慮,老臣…并無異議。
只是內容把關,必將更為嚴格,絕不能因發行廣泛而有絲毫輕忽。”
“正當如此!”李承乾肯定道,“內容嚴謹,乃此報立身之本!”
房玄齡也終于露出了然的笑容,贊嘆道:“殿下此舉,看似虧本,實則乃是一本萬利之投資,投的是天下民心,利的是江山永固。
一文錢,買的是通達,買的是認同,買的是大唐的盛世根基!臣,附議!”
“好!”李承乾撫掌,“既然如此,報刊發行之事便這么定了。
首期印量暫定五千份,集中于長安及京畿各縣。后續視情況增減。排版內容,就按此樣刊,有勞魏公最后審定。
發售之事,孤會安排東宮人手并協調京兆府辦理。”
他頓了頓,補充道:“此外,孤會奏明父皇,請旨將此后朝廷一些非機要的諭旨、政令解讀,優先刊載于《貞觀民報》,使其真正成為朝廷喉舌之延伸。”
事情就此議定,魏征拿著樣刊,準備回去進行最后的字句推敲;房玄齡則開始思量如何協調各部,配合這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推廣。
送走二位重臣,李承乾獨自立于殿中,望著那堆疊如山的《農書》和即將付印的報紙樣張,目光深邃。
一文錢,只是一個開始,他要讓知識和大唐朝廷的聲音,像空氣一樣,以最低的成本,滲透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世家的壁壘,終將在這一文錢的沖擊下,逐漸松動、瓦解!
……
在魏征一絲不茍的審核下,第一份最終定稿的《貞觀民報》創刊號被恭敬地呈送到了太極殿,擺在了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李世民放下朱筆,饒有興致地拿起這份還散發著淡淡墨香的報紙。
他仔細翻閱,從刊載自己諭旨并附有通俗解讀的頭版,到圖文并茂報道春耕大典盛況的二版,再到實用易懂的農桑知識三版,最后是彰顯文治的士子詩文四版。
排版清晰,標點分明,內容更是兼具權威性與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