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此人,陳英在安南打仗迷路,被印度派來的使臣攔下來的時候,聽印度人提到過。
那時,印度的圖格魯克王朝正在和帖木兒帝國打仗,所以無暇應對東南方邊境問題。
朱標在安南行省設置自由港的時候,目的便是分流中亞往草原的路上絲綢之路,讓處于中亞的眾多蒙古汗國物資缺乏。
其中讓朱標最為看重的,不是已經分崩離析的蒙古汗國,而是帖木兒帝國和準格爾盆地的瓦剌。
朱標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只是從后世已經確定的事實,去推論現在的情況,再輔以一點被家里鍛煉出的目光,進行立足于當下的思考。
蒙古人中有兩股勢力,在后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一,自然是瓦剌。
瓦剌造成土木堡之變,差點攻陷北京不說,后來,他們后來還有個名字,叫“準噶爾”。清朝時,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吧準噶爾徹底打服,可見其威脅程度有多大。
第二,便是帖木兒帝國。
后世華國人出國游玩,最容易去的地方就是鄰國。比如印度,朱標都去膩了。
說到印度的旅游景點,就要說到泰姬陵,說到莫臥兒王朝。只要去參觀泰姬陵,導游一定會提起那個偉大的莫臥兒王朝。
莫臥兒王朝是帖木兒死后子孫同室操戈,帖木兒帝國分裂,后裔出走征服印度建立的王朝。所以,你甚至可以在泰姬陵地攤買到《帖木兒自傳》。
朱標當然沒讀過《帖木兒自傳》,但知道“帖木兒”這個人。
導游說,他征服了中亞、西亞、南亞等廣漠地區,是第二個成吉思汗。朱標不知道導游口中的話有多少吹噓的成分,但既然后世人在吹噓他,帖木兒肯定有幾分值得被吹噓的資本。
當朱標知道有個叫“帖木兒”的蒙古貴族在察合臺汗國異軍突起,扶植傀儡君主,不斷南征北伐后,他就推論,這個帖木兒,恐怕就是莫臥兒王朝開辟者的先祖。
明朝相關影視劇中,朱標不記得和帖木兒帝國交戰的故事。但這個時空,帖木兒帝國不一定不會和大明交戰。
以帖木兒想要取代黃金血脈的野心,他必定要征服中原,才能以此證明自己是真正的成吉思汗第二,可以成為蒙古下一個“黃金血脈”的開辟者。
不過朱標以為,當帖木兒徹底吞并東西察合臺汗國之后,才會打大明的主意。沒想到,帖木兒居然派人通過大明的商人等候在錫蘭,大明船隊一靠岸,就送來相約的信。
這封信落入了朱標安排在海上絲綢之路沿岸重要港口的探子手中。探子將信呈送給朱標時,已經查清,帖木兒與印度圖格魯克王朝為敵,居然敢乘坐船只來到印度與錫蘭中間的海峽小島中,約朱標會面。
帖木兒帝國再厲害,也是在陸地上的騎兵厲害。大明如今的海軍實力絕對是世界第一。他敢約大明皇太子在島嶼上見面,朱標不得不佩服。
為了帖木兒這份膽色,他也樂于赴約。
經過短暫的唇槍舌劍后,帖木兒安排了廚師牽來了活著的小羊羔,邀請朱標這里的廚子一起烤羊肉。
御醫王賓不僅這次客串武將,還客串了一下廚子,和帖木兒帶來的廚子一起,為帖木兒和朱標烤小羊羔。
朱標和帖木兒坐在火堆旁,一邊烤著餅子,一邊繼續聊天。
“敢喝嗎?”帖木兒丟來一個水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