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索取五十兩巨款,又平靜地過去了三四日。張覃雖然自恃藏有后手,但內心深處對永德和尚的恐懼并未消散,反而與日俱增。他盡量減少外出,即便出門也盡量避開青玉寺的方向,心中盤算著是否該找個借口離開兗州府一段時間,等風頭徹底過去再說。
這一日下午,他正心神不寧地在房中踱步,忽聞門外傳來敲門聲。他警惕地問了聲:“誰?”
“可是張覃張公子在家?”門外是一個陌生的、略顯稚嫩的聲音,“小的是青玉寺的行腳僧,奉我家住持永德大師之命,特來給張公子送一封信。”
張覃的心猛地一跳!青玉寺?永德和尚?他來找我做什么?莫非是反悔了,想要回銀子?還是……他不敢想下去。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打開了房門。門外站著一個十二三歲的小沙彌,雙手恭敬地奉上一封素雅的信箋。
張覃接過信,那小沙彌便合十行禮,轉身離去。
張覃關上房門,迫不及待地拆開信。信紙是寺廟常用的那種略帶黃色的宣紙,上面是永德和尚那手還算端正的毛筆字:
“張公子臺鑒:前番諸多誤會,皆因貧僧修行不足,心魔作祟所致,思之愧怍萬分。公子乃讀書明理之人,寬宏大量,未予深究,貧僧感激不盡。近日寺中得獲些許雨前新茶,乃江南佳品,清凈醇香,頗具禪意。特邀公子明日午時屈尊駕臨敝寺后院靜室,品茗論道,一則可滌蕩前塵,化解芥蒂;二則亦可探討佛法真諦,結一善緣。萬望公子賞光,勿卻為盼。永德合十。”
信寫得極為客氣,甚至帶著幾分懺悔和討好之意。字里行間仿佛充滿了想要冰釋前嫌、握手言和的誠意。
若在平時,以張覃那點小聰明,或許能從中嗅出一絲不尋常的味道——前幾日還劍拔弩張,恨不得生吞了對方,怎會突然轉變如此之快,還變得如此謙卑?
但此刻的張覃,卻被這封信徹底迷惑了。連續兩次勒索的成功,尤其是最后一次輕易拿到五十兩巨款,讓他產生了一種致命的錯覺:永德和尚已經完全被他拿捏住了,徹底屈服于他的威脅之下。這封信,在他讀來,不僅是屈服,甚至是一種巴結和討好!
“哈哈!這禿驢,果然還是怕了!”張覃心中那點疑慮瞬間被得意沖散,他拿著信紙,忍不住笑出聲來,“品茗論道?化解芥蒂?說得倒是好聽!怕是見我上次拿了五十兩便走,以為事情了結,想借此機會攀附于我,穩住我,免得我日后再生事端吧?甚至……或許還想長期‘孝敬’我?”
他被自己的幻想沖昏了頭腦。一種掌控他人命運的優越感油然而生。他仿佛看到永德和尚在自己面前點頭哈腰、諂媚奉茶的樣子。
父親張誠恰好路過,見兒子對著一封信發笑,順口問了一句:“覃兒,何事如此開心?誰來的信?”
張覃正處于興奮中,隨口答道:“是青玉寺的永德大師,邀我明日去品茶論法。”他語氣中帶著一絲炫耀。
張誠聞言,微微蹙眉。他雖對兒子近來的闊綽有些疑惑,但畢竟老實本分,便提醒道:“青玉寺的永德大師?倒是位高僧。不過,我兒近日似乎往寺廟走得勤了些?還需以學業為重啊。”他只是覺得兒子有些不務正業,并未想到其他。
張覃正在興頭上,哪里聽得進這提醒,不耐煩地擺擺手:“爹,您不懂。與高僧論法,亦是修行,對學業大有裨益。您就放心吧!”他完全沉浸在對方設下的陷阱之中,渾然不覺。
次日午時,張覃特意換上了一身體面的新綢衫,將自己打扮得頗為光鮮,這才搖著一把折扇,悠然自得地前往青玉寺。他覺得自己不是去赴約,而是去接受敗者的朝貢。
此次,小沙彌直接將他引到了寺廟最深處的后院。這里有一間獨立的小靜室,四周竹林掩映,異常幽靜,幾乎聽不到前院的任何喧嘩。靜室內陳設簡單卻雅致,一桌兩椅,桌上已擺好一套精致的紫砂茶具,幾碟精致的素點心,一個小泥爐正咕嘟咕嘟地煮著水,茶香裊裊。
永德和尚早已在此等候。他今日換了一身更顯莊重的袈裟,臉上帶著一種平和甚至略顯謙卑的笑容,與日前那陰鷙兇狠的模樣判若兩人。
“阿彌陀佛,張公子果然信人,快請坐。”永德和尚熱情地招呼他坐下,親自為他斟上一杯剛沏好的熱茶。茶湯清澈碧綠,香氣撲鼻。
“大師客氣了。”張覃洋洋自得地坐下,打量著環境,故作姿態地品了一口茶,“嗯,好茶!果然是好茶!大師這靜室真是清幽雅致,是個修行的好地方。”
“公子過獎了。不過是偷得浮生半日閑罷了。”永德和尚笑著,也端起自己面前的茶杯,卻只是輕輕嗅了嗅,并未立刻飲用。他看似隨意地將話題引向那些點心,“公子嘗嘗這素齋,是寺里廚子最拿手的幾樣。”
席間,永德和尚表現得極為健談,從佛法禪理講到詩詞歌賦,顯得學識淵博,氣度雍容。張覃為了附庸風雅,也搜腸刮肚地應對著,氣氛看似十分融洽和諧。
然而,在這看似和諧的表面下,暗流洶涌。永德和尚的目光偶爾掠過張覃時,會閃過一絲極難察覺的冰冷。而張覃,完全沉浸在對方的奉承和美食香茶之中,毫無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