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中環地鐵站上蓋物業的準備
1976年12月30日,香江風和日麗,維港中心。
維港投資辦公室內,氛圍莊重而從容。
年度財務報表已呈送至陳耀豪手中。
他緩緩翻閱,目光沉靜一一毫無疑問,這又是碩果纍纍的一年。
1976年度,和記黃埔實現純利1。2億港幣。
雖帳面數字不算驚人,但這背后實則是集團正處於高速擴張期:多個大型地產項目仍在開發中,尚未進入銷售回款階段。
陳耀豪心中有數,待這些項目陸續工推出,明年和記黃埔的盈利極有可能躍居全港企業前五。
在這一世的商海棋局中,長江公司已然不構成真正威脅。
失去了賽西湖、華人行等關鍵資產,再加之與和記黃埔在物業開發上的正面競爭,長江公司的實力預計已削弱三成以上。
同樣的資本投入,落在不同項目上,帶來的利潤與社會影響力截然不同。
陳耀豪目光更遠,若接下來中環站與金鐘站上蓋物業發展權再由和記黃埔奪得,長江實業未來的發展天板,恐怕將明顯低於新鴻基、新世界,至多與恒基、恒隆位列同一梯隊。
目前,陳耀豪構筑的商業體系已初具巨擎形態:
維港投資作為核心控股平臺,持有52%和記黃埔股權、60%中華娛樂股權。
並全資擁有榮耀科技、紅牛飲料、雷霆安保及友誼巴士公司,同時參股中華煤氣;
和記黃埔作為上市旗艦,旗下囊括屈臣氏、黃埔集團、國際碼頭、聯合企業、百佳超市、7-11
便利店、均益倉等數十家企業,業務橫跨零售、地產、港口及倉儲物流:
中華娛樂則全資持有金公主院線、朝陽報業、京華鮑魚酒樓及娛樂行大廈,深入文娛、傳媒與高端餐飲領域。
不僅如此,通過層層持股與子公司、孫公司(如航運企業、產業園區運營、五星物業等),維港投資實際掌控企業逾百家,其商業脈絡已滲透至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截至年末,和記黃埔總市值達18億港幣,位列全港前十位;中華娛樂市值3億港幣,排名全港前100位。
若再計入非上市資產一一如處於高速成長期的榮耀科技與紅牛飲料,陳耀豪的個人身價已隱然具首富之姿。””
1977年1月1日,元旦的香港中環街頭洋溢著節日的氛圍,霓虹閃爍,人流如織。
陳耀豪偏愛中環的摩登與便利,此時的他尚不太愿意踏足尖沙咀。
海港城與新世界中心還在腳手架間生長,尖東更是填海新生的土地,遠未顯露出日后“黃金一英里”的璀璨模樣。
陳耀豪偶爾會想,等將來拿下九龍倉,親手重塑尖沙咀的商業版圖,或許便會常帶心愛之人去那里,看街景、享時光。
這日,他與李宜敏在中環並肩而行。
二人衣著考究、氣場卓然,路上不少路人投來好奇目光,卻只遠遠打量,眼底藏著欽羨,無人上前叨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