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回復很快就傳到了云中府。
汪明允見皇帝已經同意,不由大喜,他在這邊疆重鎮真是一天都呆不下去了。
吃得差,住得差。
連洗漱的水都沒有,而且城里的氣氛也讓他壓抑。
現在有了回復,他出使完就可以回去了。
張崇山也見到了信使,得知了結果,不由嘆了口氣。
朝廷終究還是答應了這屈辱的條件。
他也知道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真要拒絕。
到時候北胡攻城,丟掉的可就不僅僅是朔風三鎮,還有云中府,甚至后面的朔州,云州都有可能丟掉。
只是可惜了李鈺。
早知道朝廷要議和,就不該讓李鈺去草原,這樣也不會死了。
這都過去快兩個月了,北胡大軍穩如老狗,如果李鈺他們真在草原上攪動風云。
北胡大軍不可能是這個樣子,多少也會抽調兵力回去吧。
但張崇山讓守軍看著,沒有見到有軍隊調離,這就說明李鈺他們很有可能失敗了。
想到李鈺那年輕的臉,張崇山便覺得可惜。
大景朝唯一的三元公,去歲的狀元郎,就這么沒了。
才16歲啊!
去了草原,連尸體都沒有,只能立個衣冠冢了。
還有周毅將軍也可惜了。
張崇山在這里哀嘆,而李鈺死在草原的消息卻悄然在京城傳開。
“聽說了嗎?三元公李鈺,帶著五百人妄想進入草原奇襲,結果……嘖嘖,全軍覆沒,連個尸首都沒留下!”
“不可能吧?李三元何等才智,豈會行此莽夫之舉?定是謠言!”
“是啊,狀元之才,陛下欽點翰林,未來閣臣之選,豈會如此不惜身?”
對于這個消息,京城的士子們一開始多是嗤之以鼻。
李鈺可是他們的偶像,年紀輕輕中狀元不說,還是大景開始出現。
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和平的渴望,想要盡快結束戰爭。
輿論風向開始轉變,溫知行成了忍辱負重,為君父分憂的忠臣。
罵他國賊的聲音漸漸小了下去,甚至有大儒開始給溫知行辨經。
如果北胡退兵,那溫知行就是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