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頭,朝鮮的使團終于到了南京。
此刻奉天殿的朝會上,朝鮮使團正使,一位頭發花白、神情悲愴的老臣,伏在金磚之上,聲淚俱下地陳述著朝鮮的慘狀。
“陛下!天父陛下!”
老臣哭得幾乎昏厥過去,聲音嘶啞哽咽。
“倭人兇殘,妖法厲害,更兼建文逆賊蠱惑人心!
我朝鮮將士血戰殉國者十有五六!慶尚、全羅兩道淪陷,忠清道亦岌岌可危!
賊寇所過之處,城池化為焦土,百姓流離失所……
臣離京時,吾王殿下已是日夜憂嘆,寢食難安,國之倉廩十室九空啊陛下!”
他重重地磕頭,額頭觸及冰冷的地面隱隱出現血跡:
“吾王殿下言:朝鮮世世代代,永為大明不征之國,忠貞不貳之臣!
今遭此亙古未有之奇禍,實已到了社稷存亡之秋!唯有懇請天父陛下,念在宗藩之情,憐憫朝鮮數百萬生靈,速發天兵,救朝鮮于覆亡!
朝鮮上下,永感天朝再造之恩,生生世世,永為大明屏藩!”
這番哭訴,情真意切,將倭人的猖獗、朝鮮的艱難、李芳遠的無助和忠誠,表現得淋漓盡致。
殿上不少文武官員聞言,都面露惻隱之色,先前對朝鮮的些許疑慮,在此刻這悲愴的氛圍中也消散了大半。
龍椅之上,朱棣面沉如水,靜靜地看著下方痛哭流涕的朝鮮使臣。
他心中那根多疑的弦,確實被這番表演撥動了幾分,幾乎就要相信李芳遠是真的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了。
然而,帝王的心術讓他最終還是壓下了即刻拍板出兵的沖動。
鄭和那邊關于倭國并無大規模異動的奏報,依然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萬一。。。萬一是李芳遠演技太好呢?
他緩緩開口:“卿之哀懇,朕已深知。朝鮮之事,朕與諸位臣工,亦感同身受。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天兵一動,關乎無數性命國帑,需謀定而后動。”
最終給出了一個含糊的承諾:“爾等可先于館驛安頓。朕已命有司加緊籌備糧秣軍械,一俟情況明朗,必不會坐視藩屬蒙難。”
這番話,聽起來像是安慰,實則仍是拖延和觀望。
朝鮮使臣心中冰涼,卻也不敢再逼問,只能叩謝天恩,黯然退下。
朝會之后,朱棣回到謹身殿,心中仍在反復權衡。
朝鮮使臣的表演確實逼真,但鄭和的奏報也同樣值得重視。
就在他猶豫不決之時,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幾乎是踩著點,帶著一份最新的密報求見。
“陛下!遼東和潛入朝鮮的緹騎有最新消息傳回!”紀綱的神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講!”朱棣目光一凝。
“其一,朝鮮王李芳遠已派出第二支使團,由。。。由其王世子李禔親自率領,正在前來南京的路上!聲稱是代父朝覲,侍奉陛下左右!”紀綱的聲音都帶著一絲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