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視角回到倭國京都。
足利義持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慌和混亂后,最終還是召集了心腹家臣和少數還愿意聽從調遣的大名,進行了一次艱難的秘密商議。
大明詔書中“自去帝號”的要求,像一把尖刀,抵在了所有倭國統治者的心臟上。
天蝗稱號和與之配套的神道信仰體系,是維系倭國自古以來統治合法性的最根本基石,無論實際權力如何更迭,這個象征性的外殼都必須保留。
一旦同意去除此號,不僅意味著對大明徹底臣服,更意味著足利義持本人將成為倭國歷史上的千古罪人,會被所有勢力視為背叛者和懦夫,死無葬身之地。
權衡再三,在絕望和屈辱中,足利義持最終咬著牙做出了決定:拒絕大明的最后通牒。
他召見了尚未離開的大明使者,臉色蒼白但語氣強硬地給出了答復:“天蝗帝號,乃天照大神所賜,萬世一系,絕非人主所能廢立。大明皇帝陛下之要求,恕我倭國萬難從命!若天朝執意要戰,那便……戰吧!”
說完這番話,足利義持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氣。
他知道,這個決定很可能將整個國家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但他別無選擇。
大明使者冷眼看著足利義持,似乎早已料到這個結果,只是冷哼一聲:“既然如此,好自為之!”
說完便拂袖而去,快馬加鞭返回對馬島復命。
不久后,對馬島明軍大營。
大將軍張輔收到使者帶回的答復,不怒反笑:“好!有骨氣!本帥倒要看看,是你的骨頭硬,還是我大明的火炮硬!”
既然外交途徑徹底關閉,剩下的就只有武力征服一條路了。
張輔立刻下令,全軍做好登陸準備。登陸地點,就選在了已經明確表示歸附的大內氏的領地,周防國的赤間關(今下關市)一帶。
大內義弘果然“信守承諾”,提前清理了海岸,提供了詳細的沿海水文圖和布防圖,并且親自帶領家臣和部分軍隊在岸邊“恭迎王師”。
明軍登陸過程異常順利,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大內義弘更是極盡恭順之能事,不僅提供了充足的糧草補給,甚至主動將自己的府邸騰出來,作為征倭大將軍張輔的行轅和明軍高級將領的住所,自己則搬到了別院。
面對如此“懂事”的帶路黨,明軍也確實找不到任何挑刺的理由。
張輔對大內義弘的態度頗為滿意,勉勵其好好表現,將來必向陛下為其請功。
然而,在安排駐防時,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張輔原本想讓“奇兵”首領何健旺也一同登陸,隨軍參謀,畢竟他“熟悉”倭國情況。
但何健旺卻以“奉陛下密旨,鎮守對馬島,鎖控海峽,職責所在,無旨不敢擅離”為由,婉言謝絕了。他堅持要留在對馬島上,表示這里才是他的崗位。
張輔雖然覺得有些可惜,但想到對方是“陛下密旨”的特殊人員,或許真有其他安排,也就不再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