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云手中緊緊攥著托鄰居買來的那包耗子藥。
她原本是想拉著杜建軍一塊死的,可腦海里卻不知不覺浮起他剛才說的那些話。
說要讓自己跟孩子過上好日子。
“用不用?”
劉秀云有些失神地喃喃自語。
她忽然想起了自家孩子。
才四歲半大的年紀,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要么幫著自己進山割豬草,要么在家忙活掙工分。
唯一的念想,就是過年時能有身新衣服穿。
可現(xiàn)在,這點希望也徹底看不見了。
“孩啊,是媽對不住你,下輩子,找個好人家投吧?!?/p>
劉秀云狠狠擦干眼淚,總算下定了決心。
……
這邊劉秀云已經算好了一家人齊上黃泉路的日子,那邊杜建軍已經到了公社的地里。
撿土豆子是農村的老傳統(tǒng)。
土豆長在地下,全靠人工用鋤頭刨,往往刨一遍很難把所有土豆都翻出來,所以公社常會組織大家挖第二輪、第三輪。
當然,頭三輪挖的都是集體的土豆。
不過那會兒總有些缺衣少食的人家,等挖到第四輪,公社也就默認地里剩下的土豆歸個人了。
因此有不少人扛著工具出來撿。
一片地被翻上三四回,卻還是能找出些遺漏的——個頭都不大,最大的也不過雞蛋大小。
可攢上一袋子,冬天就能多熬幾天。
但杜建軍志不在此。
土豆雖能抗餓,可照自家眼下這光景,單靠它實在有些力不從心。
真想翻身,還得靠打獵、挖山貨。
眼下村子里種土豆的這片地,西頭就挨著一條小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話確實在理。
誰也萬萬想不到,這條沒有名字的小河,日后竟會被規(guī)劃成自然保護區(qū)。
眼下,村里人都嫌這條小河離得遠,平常洗漱取水,更愿意往離村子更近的小陽江跑。
直到幾十年后村里人才知道,原來那條小河邊藏著那么多珍稀野生動物,還有不少名貴的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