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東晉和宋朝并不具備征伐西藏的能力,他們還是將地圖臨摹了下來,元明清三朝的疆域都包含西藏,只是對那里的掌控不足,紛紛決定派遣重臣和軍隊前往鎮守,將之納入重點管控區域,但凡不是個傻子都知道,水資源的源頭之地,具備何等重要的戰略意義。
“好了,我們接著講元朝的功績。”
估摸著大家應該都畫得差不多了,秦鳶轉身面對萬朝:“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掃清了以往各國之間的所有障礙,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鼎盛,東西方使臣、商旅和傳教士往來不絕,同時,元朝還構建了四通八達的驛站系統,覆蓋帝國全境,極大的便利了交通往來、信息傳遞和商業貿易,被譽為‘中世紀的信息高速公路’,元大都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化大都市,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文化和人才,泉州港也成為了東方第一大港,商貿活動極其繁盛。”
配合著秦鳶的講述,天幕上緩緩鋪展開絲綢之路的繁華盛景,往來的使臣與商人絡繹不絕,清脆的駝鈴聲穿越風沙,響徹天地,隨后,數量眾多的驛站從選址修建到投入使用的全過程,以及其所帶來的諸多便利,皆被細致呈現,最后,元大都的雄渾壯闊與泉州港的喧囂繁盛交替上演,種種景象令人目不暇接,宋朝以前的時空無不眼紅嫉妒。
“民族融合方面:盡管四等人制屬于民族壓迫政策,但也在客觀上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民族雜居,如大量漢人遷往邊疆,色目人和蒙古人進入中原等,為日后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埋下了伏筆。”
“文化交融方面:元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黃金時期,華夏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經由阿拉伯進一步西傳,對歐洲文藝復興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阿拉伯的天文、數字、醫藥,以及西域的樂器和飲食文化等也大量傳入華夏。”
“科技領域: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是當時世界最精確的歷法之一,他還主持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天文觀測臺,推動了古代天文學的發展。”
“文學層面: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成為一代文學瑰寶,關漢卿、王實甫等人的作品,兼具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生動反映了市民階層的生活百態與情感訴求。”
“手工業方面:黃道婆積極推廣海南黎族的先進棉紡技術,極大的推動了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的革新與發展,改變了傳統手工業的格局”
“行政制度上: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在地方開創性地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這一制度高效的實現了對廣闊疆域的治理,被后續的明、清兩朝所承襲,并逐漸演變為后世華夏的省級行政區劃,影響極為深遠。”
秦鳶一口氣講完了元朝所有的功績,天幕也同步播放著對應的影像資料,看到自己創建的朝代也有如此多的優點,忽必烈多少有些欣慰,因為國祚不足百年而涌起的怒意也平息了不少,同時不忘傳令,讓人尋找秦鳶提及那些人人才,查看他們是否生于自己所處的時代,若是,他肯定是提前重用他們的。
“四等人制?”
嬴政幾不可查的皺眉,直覺告訴他,這恐怕不是什么好東西,調動腦海里的記憶了解過后,嬴政眸底暗芒涌動,唇瓣抿成一條直線,更加堅定了統一整個世界,讓所有人都成為秦人的信念。
“說完了元朝的功績,接下來我們繼續說它的過失。”
見各朝漢人帝王面色都不太好看,秦鳶眼底滑過一抹笑意,決定加快節奏:“首先,在滅金和滅宋的戰爭中,蒙古軍隊采取了殘酷的屠城政策,給中原和南方社會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損失和經濟破壞,其次便是四等人制,元朝將百姓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四個等級,在政治、法律、科舉等方面實行不平等政策,制造了深刻的民族隔閡與社會矛盾,這也是其統治不穩定的根源之一。”
雖然秦鳶并未細說,但天幕卻清晰呈現了蒙古大軍屠城的血腥場景,還逐一闡明了四等人的具體劃分標準,配合著直觀的影像,一目了然,誰都看得懂,正因為如此,凡是漢人帝王統治的時空,瞬間爆發出滔天怒焰,包括宋朝,而且,他們不止憤怒,還十分羞愧,因為,正是他們弄丟了中原正統傳承。
剛開忽必烈還不以為然,別以為他不知道,漢人統治中原的時候,不是叫他們蠻夷,就是賊寇,何嘗又不是一種等級制度?如今輪到蒙古人坐江山了,他們蒙古人最尊貴難道不是應該的嗎?然而,當秦鳶指出這也是造成他們統治根基不穩的關鍵因素時,他的臉色就沉了下去,開始反省他們是不是做得太過了。
“除此之外,元朝統治階層內部在采用漢族傳統治理模式,還是維護蒙古舊俗之間陷入了長期斗爭,導致政策搖擺不定,沒能很好的實現文化整合與有效治理,到了元朝中后期,官場之上賣官鬻爵、貪污腐敗之風盛行,國家財政陷入嚴重困境,濫發紙鈔更是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導致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元朝還將大量農田變成了牧場,嚴重破壞了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并且實行殘酷的‘包稅制’,大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將手工業者編為‘匠戶’,世代為官府服役,雖然保證了官營手工業,卻也扼殺了民間手工業的生機與活力。”
“沉重的賦稅、腐敗的吏治與民族壓迫政策,使得社會底層民眾,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滿的情緒日益累積,公元1351年,劉福通在潁州以紅巾為號發動起義,正式拉開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隨后,徐壽輝、郭子興、張士誠等各地起義軍紛紛響應,起義烽火迅速席卷全國,直接摧毀了元朝的統治根基,公元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元朝滅亡!”
雖然后續還有元廷殘部退居漠北,直到二十年后才正式廢除大元國號的事情,但在后世的歷史認知中,元朝的滅亡時間默認是1368年,就像后世普遍認為明亡于崇禎一樣,后面的南明什么的,已經不算是正統政權了,秦鳶也就懶得多說,只要大概的脈絡理清就行。
【本章完】
??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