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潘的暴政如同沉重的磐石,壓在齊國的山河之上,使得民怨沸騰,暗流奔涌。然而,壓迫愈甚,反抗之力便愈是尋求聚合與爆發。在遠離臨淄權力中心的邊緣地帶,一場旨在撬動這塊磐石的秘密力量,正在悄然匯聚。
莒國邊境,一處隱秘的山谷莊園。這里成為了各路反潘力量首次嘗試聯合的舞臺。發起者正是那位接收到隰朋遺命、手握一部兵權的邊將田穰苴。他憑借隰朋的密信和自身的威望,發出了秘密邀請。
與會者寥寥,卻意義非凡:
·田穰苴代表:隰朋遺留的軍事力量,是此次會盟的核心與發起者。他們目標明確:誅暴潘,抗楚勢,恢復齊國社稷,至于立何人為君,則需商議。
·公子元代表:齊桓公之子公子元,在接到密信后,權衡再三,終于派出心腹謀士前來。他長期處于權力邊緣,靜觀其變,此刻見公子潘失盡人心,又得隰朋遺策指引,野心開始萌動。他的加入,帶來了公室正統的名分。
·地方大族代表:來自東部沿海某城邑的高氏旁支宗主。其家族在公子潘的清剿中利益受損,且對割地媚楚深惡痛絕,代表著國內不滿貴族的勢力。
·南部義軍代表:一位來自被割讓地區、領導過抗楚暴動的低階軍官,面容滄桑,眼神堅毅。他代表著底層軍民最直接、最悲壯的抵抗力量。
會議在壓抑而激動的氣氛中進行。各方痛陳公子潘之罪,楚人之患。分歧同樣存在:田穰苴與義軍代表主張武力解決,立即籌劃起事;公子元代表則更謹慎,強調準備不足,需等待更好時機,并試圖明確未來以公子元為首;高氏代表則關注事成后的權力分配與利益保障。
經過激烈爭論,最終達成初步盟約:
1。共討暴潘:確認共同目標是推翻公子潘政權,驅逐楚國勢力。
2。暫不立君:為團結最大力量,暫不明確擁立對象,但默認為公子元擁有優先繼承權(因其為桓公之子且與會)。
3。積蓄力量:各自暗中擴充實力,籌集糧草軍械,聯絡更多不滿勢力。
4。互通聲氣:建立秘密聯絡通道,共享情報,協調行動。
5。待機而動: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或是楚國大軍被其他方向牽制,或是臨淄發生重大變故,屆時同時舉事。
莒地之會,雖未形成強大統一的軍事力量,卻標志著分散的反抗之火第一次試圖聚攏。一份脆弱的反潘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為未來的風暴埋下了組織上的伏筆。
郢都楚宮,楚成王與令尹子文并未滿足于現狀。在確定了消化鞏固為主策略后,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可以擴張的方向——東方淮泗流域的眾多小國。
“齊亂未平,宋國已慴,中原暫可羈縻。然東方諸夷、群舒、以及徐、鐘離等小國,時而臣服,時而叛離,實為肘腋之患,亦是我全面北上之側翼保障。”子文在軍事會議上指著地圖分析。
楚成王深以為然:“令尹之意,是時候徹底解決東方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