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穰苴馬陘奪糧的成功,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本就波濤暗涌的湖面,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各方,引發了連鎖反應。勝利的喜悅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則是更為嚴峻的挑戰與更深層次的博弈。
渠丘糧草被劫、大夫雍廩被殺的消息傳回臨淄,公子潘的震怒達到了頂點。這已不再是邊境的騷亂,而是對他統治核心地帶的直接挑戰和赤裸裸的羞辱。他在朝堂之上咆哮,嚴令各地守軍全力清剿,并再次提高了對公子元、田穰苴人頭的賞格。
然而,更令他不安的是來自楚國的反應。駐臨淄的楚國監軍使者面色冷峻地前來質詢:“君上曾言境內匪患不足為慮,為何今有叛軍能全殲官軍,劫掠糧草于腹地?此事若不能迅速平息,恐損我大楚威嚴,亦讓寡君懷疑君上穩定齊國之能力。”
使者的話語帶著毫不掩飾的威脅。公子潘冷汗涔涔,連忙保證將即刻調集重兵,徹底鏟除叛軍。他深知,自己的權位完全依賴于楚國的武力支撐,若失去楚人的信任,他的末日頃刻便至。
在楚使的壓力下,公子潘不再完全依賴那些態度曖昧的地方軍隊。他任命了自己的另一位兄弟——公子商人為將,率領主要由宮中甲士和真正效忠于他的部隊組成的“討逆軍”,并強令部分大族出兵協同,準備對公子元、田穰苴的活動區域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圍剿。討逆軍兵力不下萬人,號稱兩萬,氣勢洶洶撲向東南。
馬陘大捷帶來的糧草和士氣提升是巨大的,但田穰苴和公子元都清醒地認識到,危機也隨之而來。暴露實力的反抗軍,即將面臨成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軍事會議上,氣氛緊張。田穰苴主張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化整為零,與討逆軍周旋,伺機殲其一部,挫其銳氣。“敵眾我寡,且挾怒而來,其鋒正盛,不可正面硬撼。當以游擊疲之,待其師老兵疲,再尋戰機。”
然而,公子元及其身邊的謀士卻有不同的想法。連續的勝利和投奔者的增多,讓公子元有些飄飄然。他更希望打一場“堂堂正正”的防御戰,甚至尋求與討逆軍主力決戰,以期一舉擊潰公子商人的部隊,從而威震齊國,吸引更多觀望者來投。
“我軍新勝,士氣正旺,豈能望風而逃?若能據險而守,重創來犯之敵,則潘賊膽裂,國內義士必蜂起響應!”一位公子元的親信大夫慷慨陳詞。
田穰苴堅決反對:“我軍雖勝,然實力遠遜于敵。所謂據險,險地能守一時,豈能守長久?一旦被合圍,糧盡援絕,則大勢去矣!此非爭一時之氣之時,乃存亡續絕之秋也!”
這是軍事務實派與政治聲望派之間的首次公開分歧。最終,在田穰苴的極力堅持和剖析利害下,公子元勉強同意采納游擊策略,但要求必須尋找機會“打一個漂亮的勝仗”以振聲威。聯盟內部的裂痕,已在戰略選擇上初步顯現。
與此同時,狐偃在衛國的外交努力經歷了最初的僵持后,終于出現了一絲轉機。
衛文公年老體衰,國事多交由世子及幾位重臣處理。狐偃并未死盯衛侯,而是轉而重點游說世子及掌管軍賦的大臣。他反復強調晉國未來的潛力和楚國迫在眉睫的威脅,并subtly暗示,若衛國此時能對晉國公子及齊國的“義師”表現出些許善意,將來必獲厚報。
恰在此時,公子潘大規模調兵圍剿反抗軍的消息傳來,衛國高層震動。他們意識到齊國的內亂非但未能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若公子潘成功,則齊國徹底淪為楚之附庸,對衛威脅更大;若反抗軍成功,此時結下的善緣便價值連城。
權衡之下,衛世子最終做出了一個謹慎但意味深長的決定。他并未公開支持誰,但默許以下事項:
1。允許晉國使者狐偃一行在衛境更自由地活動。
2。對邊境守軍下達密令,對從齊國逃難而來的“可疑人群”,只要不攜帶大量武器,可適當放寬盤查。
3。以“清理舊庫”為名,將一批已登記報廢、實則尚可使用的軍械鎧甲,“出售”給來自晉國的“商隊”(實為狐偃安排的人)。
這些舉動極其隱秘,規模也不大,但政治意義重大。它標志著衛國在晉楚齊的博弈中,其天平開始出現極其微妙的、向晉國及其所支持的齊國反抗力量傾斜的跡象。狐偃不辱使命,為重耳打開了一條通往中原的側翼通道。
而在楚國郢都,被軟禁的宋襄公茲父,正在度過他人生中最屈辱和痛苦的時光。最初的求生欲過去后,巨大的羞愧、失敗感和對故國的擔憂日夜折磨著他。
他得知了目夷在國內艱難支撐,接受了屈辱的條件贖他,也隱約聽到了齊國大亂、楚國東征受挫的消息。這些消息并未給他帶來任何安慰,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他意識到,自己所謂的“仁義”霸業是多么可笑,不僅葬送了宋國的國力與尊嚴,也成為了楚國玩弄于股掌的工具。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楚人對他表面上以禮相待,實則嚴密監控,形同高級囚徒。他嘗試過絕食,但求死的勇氣稍縱即逝;他想過逃跑,但根本毫無可能。昔日的雄心壯志,如今只剩下無盡的悔恨與凄涼。
他的健康在抑郁和羞愧中迅速垮塌。秋深時節,郢都陰雨連綿,宋襄公感染了風寒,一病不起。楚成王派來了醫官,但或許并未盡全力救治,或許是天意如此,這場病竟成沉疴。
病榻之上,宋襄公時而昏沉,時而清醒。清醒時,他常常望著北方,喃喃自語,內容無人能知。或許是在懺悔,或許是在思念故國,或許是在詛咒命運。最終,在一個寒冷的雨夜,這位曾夢想成為齊桓公第二、卻淪為天下笑柄的宋國君主,在異國他鄉的囚禁中,潦草地結束了他悲劇性的一生。
他的死訊傳開,在中原諸侯間引起了一番唏噓。無人再嘲笑他的“仁義”,因為死亡洗刷了一切,只留下一個關于野心、迂腐與時代弄臣的蒼涼故事。對楚國而言,一個失去價值的籌碼消失了,或許略感惋惜,但無傷大局。對宋國而言,則意味著一個時代的徹底結束,以及必須直面未來的、未知的道路。
宋襄公的死在第三十六章的結尾投下了一抹沉重的陰影。他的悲劇,既是個人命運的終曲,也深刻地映照出在這個禮崩樂壞、弱肉強食的時代,空談“仁義”而不修實力的虛幻與脆弱。各方勢力仍在繼續他們的博弈,無人為這位逝去的囚徒過多停留,歷史的車輪依舊冷酷地向前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