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
永寧伯張誠嘀咕了一嘴后,便看向魏知策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對,就是釜底抽薪之計,此乃《三十六計》里的第十九計。”
魏知策繼續說著:“釜底抽薪,最早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
釜底抽薪的意思很直白,就是說如果水已經燒開了,你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就是把柴火從已經燒熱的鍋底抽走,如此便能使鍋里的水停止沸騰。
而之所以如此才有用,皆因水靠火沸,而火又要薪生,如取走了鍋下面的薪材,便是從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礎。
此計如果用在打仗之事上,就好比我軍如今對戰李逆數十萬賊兵,不宜正面與之力敵,而應暫時避其鋒芒,不可拘泥于一時一戰之勝負,而應抓住關鍵一點,以此來削減李逆賊兵的氣勢,再乘機取勝之。”
他這番話自然不是對永寧伯張誠說的,也不是對孫時相、胡以溫他們說的,而是對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武將們說的。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此為《三十六計》里關于‘釜底抽薪之計’的原話。”
魏知策看了一圈帥帳內眾人,繼續道:“釜底抽薪的關鍵是關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候,一些影響戰爭全局的關鍵點,恰恰是敵人的弱點,而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方為取勝之道。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展,皆同水涼水沸之形式十分相似,生生變化之理亦相同。而戰場上的敵對勢力也是如此,與敵對勢力較量之時,道理便與阻止水沸一般。
如正面攻擊,就等同于揚水止沸,很大可能會是勞而無功之舉;而消除敵對勢力賴以生存的根源所在,便是釜底抽薪之計的精髓。”
李輔明看著魏知策,對他問道:“魏將軍,你說了這么多話,道理咱都聽懂了,可如今咱們同李賊這一戰的關鍵,又是啥嘞?”
“糧草輜重,在很多時候就是兩軍對決的關鍵。”
魏知策對他的問題并不意外,他笑了笑繼續說道:“正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便是這個道理,如果能夠乘機奪取敵方糧草,或是將其焚毀,再有斷其糧道,但成其一,則敵軍就會不戰而自亂矣。
就好比三國時的‘官渡之戰’就是一個此等戰例……”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官渡之戰中,袁紹擁兵十萬,而曹操只有兩萬,雙方隔河對峙,曹操同袁紹相比不止是兵力相差懸殊,糧草也不如袁紹一方充盈,如若正面交鋒,曹操斷無取勝可能。
而兩軍相持,糧草就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一萬多車糧草,屯在烏巢,卻被曹操偷襲,一把大火,頓時化為灰燼,袁軍聞訊大驚,一時間軍心浮動,士無斗志,十萬大軍因此敗逃,袁紹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這便是極為高明的釜底抽薪之計!”
魏知策喝了口涼茶,接著又道:“再有漢初的吳王之亂……漢景帝派周亞夫率三十萬大軍去解梁國之危。
周亞夫知劉濞的吳楚大軍素來強悍,而今又是士氣正旺,與之正面交鋒,恐難取勝,而劉濞率吳兵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困難,如能斷其糧道,則不戰自退。
因此他力抗皇命不從,堅守滎陽要沖,一面堅守不出,一面分兵襲擾吳軍后方,斷其糧道,劉濞聞報大驚,數次攻城不下,終因糧草斷絕,士氣衰弱,并無斗志,不戰自亂,為周亞光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