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朱恭枵對于永寧伯在開封府發展軍屯一事的態度,顯得十分曖昧。
他只是堅持一點,王田均登記在冊上,張誠不可強占,但減租減息一事,乃利國利民之舉,周王府乃皇帝一族,為國為民,在開封、乃至河南自然是要作出表率的。
高名衡對此也是很無奈,卻又不敢說反駁周王朱恭枵的話語,最后也只能默默離開。
而方正化和邊永清的態度則更為明確,他們只要殺賊的戰績,永寧伯既然已經將闖賊殺敗,驅除出開封府境內,他們二人的功勞自是少不了。
因此,對于河南地方上的事情,他們才不愿多管,既沒有好處可拿,還容易把自己攪進去,最后非但占不到便宜,還有極大可能惹得一身騷回來,圖啥啊?
其實,在高名衡的心里對于發展軍屯一事,他的態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如今的河南賊患最重,雖然闖賊暫時退出開封府境內,但誰又能保證其不會再來呢?
而永寧伯如今在開封府大舉發展軍屯,既能起到安撫流離百姓的作用,還能緩解地方上錢糧不足的隱憂。
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能夠使勇毅軍留駐開封,雖然他們是為了保護軍屯方案的順利施行,但也間接守護了開封的安全。
可河南,尤其是開封府地方上士紳官員的態度,高名衡也不能完全不顧,一旦徹底失去地方官紳大族的支持,他在河南巡撫這個位置上也就算呆到頭了。
權衡利弊之下,還是盡早上奏朝廷定奪,最為恰當!
無論朝廷與皇上如何決斷,都與他高名衡沒有關系,而至于張誠的勇毅軍是否還能留駐在河南,就只能到時候再說啦。
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度過眼前的難題才是首要!
…………
與開封諸官和士紳們的激烈反對不同,開封城內的普通百姓對于軍屯一事,并未有太大關注,他們對賊軍退走,開封城再無兵禍之危感到十分開心。
大街上,到處皆是奔走相賀的人們,鞭炮聲不絕于耳,而各家店鋪門前也多有舞獅舞龍的,安定祥和充滿開封的大街小巷。
人們在慶賀之余,多有談及河南剿賊提督、永寧伯張誠的事跡,以及勇毅軍的勇猛無敵之軍威,當然也少不了周王爺的恩典……
開封百姓對于周王府的感情十分復雜,既對周王府擁有大量田地和財富感到羨慕,又對周王為守衛開封作出的貢獻心存感激。
若非周王府每每在關鍵時刻出錢、出糧、出兵幫著守城,恐怕開封府城也挺不過闖賊大軍的前兩次圍困攻打。
同開封府城的情形大致相同,整個開封府境內的各處州縣皆是如此,而越是闖賊肆虐嚴重的地方,其慶祝活動也更為熱鬧。
許多原本躲避進山溝里、密林里等各處鄉野的百姓,也陸續返家,在勇毅軍組織的“以工代賑”下,各自繁忙的努力工作著……
他們有的在修路,有的在修渠,有的在修繕各處房屋院舍,有的在清除雜草、平整田地,有的在幫著運送糧谷、煤炭、木材等物資。
總之在開封府境內、尤其是黃河南岸的各處州縣,都是一片緊張忙碌的景象,百姓們都在忙碌中暢想著今后的美好生活。
而在鄉野間的各處土寨中,則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那些早前就已經向永寧伯靠攏的土寨,因為已經表過忠心,也大多接受了永寧伯的任命,因此他們在得了承諾和好處之后,自然要為了永寧伯的大業出錢、出糧、出人、出力!
可大部分的鄉間土寨都是各地士紳們為首創建,他們作威作福慣了,創立土寨也是為了守住自己祖上積攢下來的家業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