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日,闖賊大軍在劉芳亮率領一支賊軍猛攻普捄關,張廣達由于缺少銃炮,難以抵敵,只得無奈撤軍回了郟縣休整。
八月十八日,汝州的魯山縣發生了一場激戰。徹底勤勞耕地
魏知策率領騰蛇營戰士趁著魯山縣城空虛,一舉收復魯山縣城,未曾想卻遭到闖王李自成糾結數萬主力步騎的反攻。
面對數量眾多的賊軍,魏知策只得率軍突圍,撤回了寶豐縣城駐守,魯山縣城再次落入闖賊手中。
八月二十日,闖賊大將劉宗敏在得到了伏牛山老營的兵力補充后,也對嵩縣開啟了反攻。
姬之英和張鼎所部加在一起也不足萬人,且大多都是跟隨張鼎就撫的土寨鄉勇,平日里打家劫舍啥的還行,可對上了劉宗敏率領的闖軍,立時便蔫了。
好在姬之英反應迅速,他預判到難以抵擋劉宗敏的攻勢,及時撤出嵩縣向北退兵,雖然遭到了劉宗敏的馬隊追擊,但幸而張國棟和陳德來的及時,勉強算是全身而退。
最終倚仗伊水在鳴皋鎮建立了新的防線,才算制止了劉宗敏的反攻。
除了以上幾處戰斗,勇毅軍略呈失利之態外,別處都十分順利,并未再遇到大的戰斗。
河南的賊患雖然沒有徹底鏟除,但各地的烽煙也算是暫時平息,闖賊大部都縮回了汝州,少部分活躍于河南府南面、南陽府北面的豫西南地區。
整個開封府、歸德府,大半個汝寧府,以及半個河南府、半個南陽府,都已經穩定了下來,百姓陸續回歸,各處鄉村集鎮也開始重現煙火。
對于久歷戰火屠戮的中原百姓來說,眼前這般景象可是他們期盼許久的了,他們每一個人臉上的疲態都洋溢著幸福感覺。
當然了,最為熱鬧的還是開封府境內,甚至周邊河南府、汝州、南陽府、汝寧府的百姓,也有許多越境進入開封安頓,就連歸德府的百姓也是這樣。
畢竟,開封府內有大批勇毅軍駐扎,賊軍不敢來犯,而最主要的還是有粥吃——開封各處地方都在施粥。
雖然吃了永寧伯的粥,就要給永寧伯干活,但是吃了粥就能活下去,而不吃粥就算不用干活,早晚也是難逃餓死的命運。
再者一個原因就是“軍屯”——進了開封府就有專人編戶立冊,然后就會為其指定居住地,立馬便會分給屋舍、田地。
各處軍屯緊鑼密鼓地修渠、墾荒,許多船只在開封境內各條河流上航行著,拉來一船船的糧谷和農具,拉走的卻是大筆的銀錢。
為了在開封府開發軍屯,永寧伯更是拉了許多饑荒出來,而擔保人正是日益興隆起來的宣大商社。
在發展軍屯的同時,永寧伯還在開封府、乃至周邊各州府大力推動“減租減息”運動!
雖然對于穩定河南當前形勢,安定民心,恢復河南一省的民力,有著極大的好處,但各家地主豪強對此卻不能理解。
畢竟到手的錢糧,誰又會心甘情愿的吐出去呢?
不過,也有一些地主豪強比較開明,他們對于“減租減息”這個政策,還是很支持的。
正是這項利于地方穩定的“減租減息”運動,再一次將永寧伯推向了河南地方豪強的對立面,也使永寧伯成為河南地主圈眼里的“財狼虎豹”。
還是——喂不飽的那種!
但是在河南百姓的心中,永寧伯就成了救世主,仿佛救苦救難的菩薩一般。
不過,永寧伯可是給李巖李公子下過套的人,這里面的彎彎繞他是最清楚不過,又怎會不做預防呢?
對外,永寧伯一律宣稱“軍屯”是為了河南地方穩定,使得百姓能夠活下去百姓。
而對于“施粥”這一善舉,他更是聲稱乃是奉了皇命而為之,所有百姓在臨粥前,都要對著京城的方向跪拜,三呼萬歲后才能領粥。